织布,不仅需要好的织造机械,还需要有一大批熟练懂织布技巧的百姓。专门去培养,时间和成本都太高,技艺和质量也远不如松州所产布帛。
陈家就是在几经思考后,最终还是放弃了。
“然此次,韩大人将棉花先运输去松州,雇佣百姓织造成布匹,再售卖给各地商户。”陈大郎意识到了一个大商机,此刻面色都激动得有些发红了起来。
“所以呢?”陈七郎坐在那,也还是没有听明白。
陈大郎耐心开始耗尽,急道:“官府既能这般去做,自然是有利润可赚取。咱们身为商户,纵使未能及时想出这等好的挣钱法子,总不至于有样学样还学不来吧?”
“大兄,你的意思是!”陈七郎这会终于领悟过来了。
“没错!”陈大郎兴奋道:“咱们自己就可以先在本地收购棉花,再将它运输到松州,雇人纺织成棉布……”
“我来算下。”陈七郎也激动的拿起算盘,噼里啪啦的就是一阵敲打。
很快,陈七郎那里就得到了官府这次棉布一匹赚取的大致利润。
这下子,哪怕是早有心理准备的陈大郎也难掩震惊道:“竟能有这么多?”
“织造贵在织布。”彻底反应过来的陈七郎,经商头脑显然也是不差的:“大兄,咱们还可以在本地收购棉花,先雇人纺纱,再将纱线运输至松州……”
如此一来,光是在运输成本上,他们就能比官府控制得更少。最终所赚取到的利润,自然就能比官府还要多。
“这法子好!”陈大郎顿时非常欢喜的直接拍板定下。
另一边,韩彻这时候也已经把裕州其他县城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利用自己手中操控的漕运队伍,售卖去了有需求的地方。
随着这些举措的逐一完成,于是在做完最后那部分灾后工作后,韩彻就开始安排回京述职的事。
这次受到启发的显然也不止陈家这支商队,在看懂这里面所隐藏的巨大商机后,一些行动力超强的商户,已经开始从别的产棉主区,百姓却不善织造之地,运输大量的棉花或半成品棉线来松州。
对于这些商户们的到来,于松州百姓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在韩彻这边所登记的账册数据里,确实也如陈七郎说的那样,棉花纺纱的利润一日算下来的话,只能占据到棉花价值的十分之一。
当然,这个十分之一是针对于目前棉花已经成为了时下主要的夏税征收农作物,下滑之后的作价。
织布这块,利润却能达到纺纱的七至八倍。
于是相对应的,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