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用途、送交刘天鸣的经过,原原本本写在上面,最后署了自己的官衔姓名,还加了一个花押,表示是他亲笔所书。
于是刘天鸣亲自打开书箱,看了一会儿,挑出一部书来,名叫《洪武宝训》,一共十五卷,分订成“元、亨、利、贞”四本;大字殿版,黄绫封角,装潢极其讲究。这部书是取它的版口大,便于夹藏金叶子。一叶一叶在书中夹好,然后把整部书用木板夹紧拴住,取纸来重重封裹,包成四角方方的一个长方形纸包。
孙老师双手捧起,掂一掂分量,摇着头说:“不妥,不妥,不像一部书。”
“像什么?”
“倒像一方砚台。”
刘天鸣也试了一下——书页中夹着金叶子,分量加重,果然像一方砚台。“那就当它一方砚台好了。”他说。
于是取一张朱笺,他提笔写道:
端溪旧坑石砚一方留奉
无虚上人清玩
少鹤手缄
“你不怕他识破机关?”孙老师问。
“怎么?”刘天鸣不解地问,“哪里露了破绽?”
“‘无虚’者,‘无须’也!无须有其人。‘虚’字更刺眼,‘子虚乌有’,一望而知。”
“哪里是‘子虚乌有’,确有其人,是蜀中的一位高僧,我借他的声名来用一用。”
“噢,真有其人就不碍了。”孙老师欣快地说,“这样处置,一定瞒得过张华山。”
张华山当然做梦也想不到,那一包金叶子变成了一方“端砚”;他也没有想到,老实无用的孙老师,居然也会说假话——说刘天鸣欣然收受了他的“敬意”。因此,第二天再来谒见巡按时,神情显得格外轻松自如。
陪着说了半天的闲话,快要起身告辞时,刘天鸣叫人把那方“端砚”捧了出来。“有件小事奉托。”他说,“我有个方外至交,蜀中青城飞赴寺的无虚老和尚——”
他说,无虚老和尚曾到贵阳去访他,说要到海内四大灵山之一的海州云台山来观沧海,预定在云台山法起寺挂单。无虚性好翰墨,写得一手好字。他在旅途中购得一方端砚,正好留赠无虚——宿迁离海州不远,特为托张华山转交。
“是,是!”张华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