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梣离京后, 暗潮汹涌的京都也恢复了宁静。东宫对敦王府的打压就此停息, 所有人都喘了口气。
这日李平泓从姜美人那里醒来, 渐感腰力不支,头昏匮乏, 竟然破天荒地连着三天没有上早朝。第三日午后,勉强起身,叫了诚王进宫,在御书房训话,
“朕听说,你最近去探望了崔末贤的家小?”
诚王惶恐,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忙解释:“崔末贤是崔将军的侄儿,且因流言中伤而亡, 儿臣只是想去表表心意。”
“流言中伤?何为流言?你是指都察院吗?你在愤愤不平?”
诚王听出李平泓话里绝非愉快, 不敢再言。
无异于默认的态度令李平泓更加不快,言里不由添了火气,
“你可知,身为一个君主,不能将自己等同于一个拥有喜怒哀乐的凡人。他的目光要永远放眼全局。崔末贤之死固然可惜, 但是作为一个君王, 你要明白他的死会给朝廷带来什么?朕告诉你,崔末贤虽是文官, 但他背后是武将的势力, 他的死代表着文官势力的回归, 这在以前是断不会有的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兰冽回京带来的。朕当初千方百计要让兰冽回京,目的就在于此。在人人都为崔末贤抱不平的时候,你该想想他们针对的是谁?他们的立场是怎样的?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你该怎么做才能利用好这股势?”
“朕再告诉你,朝廷选官,向来不拘一格,有贤名者可当官,举孝廉者可当官,勇猛果敢者也可当官,甚至连商人也可以当官,讲究一个英雄不问出处。但都察院的官不一样,自都御史以下所有御史全部为进士出身。他们官职虽小,但却是玉瑞除翰林院以外,最有学识的一批人,而且掌握权柄,掌握舆情,个个骨头像铁一样硬,如果能收服他们,这江山也就稳了大半。”
诚王心中又惊又恐,这些话李平泓以前从未对他说过,其下的暗意让他又明白又惶惑,不知该如何应答。尽管有些暗示已经昭然若揭,但敦王的下场令他迄今不敢涉足这个领地。
他知道如果自己败了,下场一定会比敦王更悲惨。
李平泓训完了话,似乎觉得目的达成,表情稍有松缓,父子相携去了文贵妃宫里,一起用了膳。
老皇帝在饭桌上仍旧难掩疲惫,眼底的乌青显示他昨晚仍未睡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