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都是为了报效国家,学术道德高尚,基本不存在为了职称和奖金乱发论文的现象。
因为仪器设备和资金的短缺以及技术落后,很难得到较好的试验结果,能在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非常了不起。后世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屠教授在八九十年代也不过总共才发了一篇论文。
白方宇接过期刊翻了翻,递给围上来的几个老师,大家挨个传阅了一遍,果然,白纸黑字的论文发表在《食品与发酵工业》的首页。
还来不及表示震惊,牛俊生又拿出几本期刊,分别是《微生物学报》和《中国科学》。
“读了赵老师的论文后,我非常佩服他的真知灼见,因此查阅了赵老师发表的所有文献,发现赵老师在基因工程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啊。”
赵长天在《微生物学报》上发了两篇论文,《耐高温重组dna聚合酶的构建和表达》还有《重组乙肝疫苗原核表达方法的修正》,《中国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为《全球生物制药发展趋势与展望》,三篇都是第一作者。
好吧,其实他还有一篇论文《动物d酶的提取工艺改进》,发表在《食品科学》,不过那篇何明亮是第一作者,他是通讯作者,牛俊生没有查到。
四篇重磅文献!第一作者是一个十八岁不到的中专肄业生!
论文是学术界的敲门砖和等级证明。来自江浙大学的老教授曲明松,也就是之前训诫赵长天的那位,摘下眼镜擦擦又戴上,感慨的说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怪不得是林老的弟子。”
络腮胡子的男人吞了下口水,觉得非常惭愧,他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想道歉又张不开嘴。
董兴书道“小赵,你发了这么多篇文献,怎么没见你提起过?”
赵长天道“牛总别再捧我了,我只不过参照前人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没什么大不了,在场的都是前辈,学术功底和经验超过我千万倍,我这几篇文章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哪敢班门弄斧啊。”
他越是谦虚,老教授们看他越是顺眼,觉得这个年轻人实在难得,不骄不躁,被人轻视不生气,被赞扬也不狂妄。
“来来,站着说话多累啊,小赵,你跟牛总到前面去喝一杯。”白方宇笑道。赵长天笑着说了声好,跟同桌的人说了声抱歉,然后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