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的突破在于这种质能转化的反复可控性、稳定性和高能效,远远超出目前的能量池技术。
凌家设计的新式固态能量方案,号称可以用两组能量模块满足飞船的运行所需。一组供能,一组通过能量板收集宇宙各种射线、粒子能量充能,也可以挖掘一些星球或陨石中的液态、固态氢进行传统的内燃充能。
沈俊心里惊喜,这个技术很及时,正好可以满足他的能量装置需要。这种技术蓄能堪称无限,而且瞬间输出的能量也可以极大,不需要进行预先蓄能。最关键充能和释放能量都很容易,可控性极强。。
中午在园区食堂用餐后,沈俊就告辞离开。他答应会经常过来看凌秀,凌秀也答应有空去四合院看他。
沈俊离开之后,遁入亚空间飞往天京最大的机场。他现在最想做的是扫描一艘真正的宇宙飞船,就算做不到全面建模,也要扫描分析其中的功能结构,分模块把一些关键装置建模。
上次扫描了阮振辉的飞碟,他已经获得不少技术储备,包括制氧和空气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以及空间重力模拟系统,但缺乏最先进的空间推进装置和空间射电雷达,也需要真正的飞船功能模型进行参考。获得足够参考资料后,他就可以开始设计自己的小飞船了。
据说太空基地还有人造生态圈技术,那个只能等有机会登临外太空基地再说。
在机场航天区,沈俊再次看到各式形状的航天器,有航天飞机形的,有鸟巢形的,碟形的,也有一些科幻风格很重的太空舰形状。
十几个航天器都处于休整状态,大的有百米外径,小的也有三十多米,超出百米的基本不会进入大气层了,驱动反重力系统需要的能源巨大,进出能量损耗太大。
沈俊逐个穿透进去,扫描分析其中的功能模块。光是扫描不建模的话,消耗的思维运算能力他还能支撑的住。
如此全部扫描过后,沈俊对飞船的功能结构有了详尽的理解,其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也让他储备大增。遗憾的是,这些航天器全部没有进行空间推进技术升级。
“只能去老张的地盘了!”沈俊无奈,只好潜入第一舰队的基地。在这里,他如愿以偿完成了最新推进装置的建模。,
并且,在这些战舰中,沈俊通过对其中的能量武器进行解析,大受启发,进一步完善他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