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时间,要“物尽其用”,千万不要拖延,否则你昂贵的时间就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了。
话虽然说的没错,但在现实中,依然有很多人愿意将事情一拖再拖,直至最后一刻不得不去做。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称为“最后通牒效应”,也可以叫最后期限效应。这种现象指的是很多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例如准备不足之类的,而将事情一拖再拖,可是如果到了不能拖的情况下,或者已经到了规定的时间,这也一样能完成任务。其实说白了就是,总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从人格结构动力理论上来看的话,可以说人格中的“本我”遵循快乐主义原则,天性就喜欢避重就轻。所以对于那些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的事,自然会下意识地想要逃避,或者希望可以走捷径。而“超我”遵循“理想主义”原则,有完美主义情节,总觉得提前的准备工作还没做好,应该有更完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可是,事情这样拖延下去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因为有了更好的准备而圆满完成,反而会因为时间的仓促,最后不得不敷衍了事。
2014年,世界杯的比赛在巴西举行。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到4月23日距离比赛正式开始还有50天的时候,巴西对世界杯的筹办工作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例如,原本定于2013年12月31日竣工的12座世界杯场馆依然有3座没有完工、而大部分世界杯球场内外的基础工程,如交通、网络等也远未达标。
除了拖沓的工程进展外,还有很多地方陆续发生暴乱。这也给巴西世界杯的安全造成很大隐患。
更有甚者,因为这种不明原因的拖延,很多球场内网络检测和更新都没有完成,国际足联秘书长瓦尔克甚至坦言,很担心巴西世界杯会成为一届记者无法发稿的世界杯。
这话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原本为了改善网络,电信运营商要求的是至少提前120天让他们进驻场馆安装相关器械。可是,在距世界杯开赛只有50天时,有些场馆还没交付。所以,最后他们不得不派出一百多名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地铺设网络,但负责人还是说,网络死角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如果不能按照预定计划去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