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子里的酒,不过还是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着他们的谈话内容。
原来这网箱养殖项目是徐含兰的父亲徐立新引进的,当时还和徐含兰的老公鼎力经营,不过那时这一带的渔民很多都不讨海而跑出去打工,没有那幺多人响应,更何况投资动辄几十万,这偏僻的地方根本接受不了这新的养殖概念,没人愿意投入那幺多钱冒险。
技术风风光光地引进,却这样搁浅,未免太丢人了,在情急之下,徐立新拜会镇上的有钱人,最后总算有蔡雄和另一个做海鲜加工的老板动心,试探性地投了一些钱进来。
不过那点钱不成规模,于是徐家拿出家底和蔡雄一起投资,建立这个规模最大的网箱养殖。
虽然中间有些变故,但好在有惊无险,在充足的技术扶持下,没多久就有盈利,这才吸引其他投资者的目光。
当年两家一共投资一百八十多万元,徐家占了大头,不过这里一直是蔡雄在打点,双方一直是平分利润。
而网箱养殖的全是章红鱼之类的高价鱼种,也有不少鲑鱼,加上网箱里养大的鱼群,这个鱼塭的价钱翻了一倍还不止。
cao!这幺多钱哪来的?张东心里暗骂道:这小镇穷归穷,有钱人还是很有钱。
事情的来龙去脉,张东总算搞清楚,蔡雄这一走就不打算回来,不只是老饭馆和菜园,包括这鱼塭的股份他都想脱手。
蔡雄在这里扎根将近一辈子,他的产业零零散散的,不只是张东看到的这些,竹林之类的更是数不胜数。
蔡雄想卖掉这鱼塭的一半股份,开的价是一百五十万元,如果卖给徐家可以是一百二十万元,不过徐立新认为这鱼塭的价格还没涨到这地步,价格有些高,一时有些谈不拢。
张东百无聊赖地抽着薛,打量着蔡雄这个穿着短裤背心的糟老头,没想到他家底这幺厚实,城里那些穿西装人模人样的人,口袋里都不一定只有几百元,甚至穿名牌西装的说不定还是卖保险的人,心想:蔡雄这才是闷声发大财的榜样,不显山不露水的,但随便露露都能让人羡慕。
徐含兰和蔡雄谈了一会儿,但还是没结果。
蔡雄有事在身,只能无奈地先告辞,临走的时候还招呼张东一定要吃好、喝好,仿佛他才是请客的人。
蔡雄前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