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30年代初,开始流行短旗袍,下摆稍过膝盖,裙摆收紧,凸显出腰部曲线。20世纪30年代中期,来自欧美的高跟鞋开始与旗袍搭配,改变了旗袍的流行风尚,裙摆渐渐加长,精巧的高跟鞋更增加了旗袍的美感,使女性身材更显纤细袖长、性感动人。随着旗袍下摆加长,开衩也越来越高。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自省自觉的女子开始提倡低开衩,开衩仅到小腿,裙长也发展到了极致,盖住了双脚,裙边及地,被笑称“扫地旗袍”。
抗战爆发后,各界女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行动方便,裙摆逐渐变短,开衩也逐渐升高。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国际时装舞台,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旗袍以多变的姿态展现着女性美,演绎着别样的东方风情。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现代常见的旗袍织锦缎,图案为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
旗袍曾于民国十八年四月十六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制服条例》中被定为国家礼服。《国民制服条例》第二条规定“一、衣式如第四图,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之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钮扣六。”
受清朝旗人袍服影响,从民国至今开始将女袍统称为旗袍,受当时环境影响,一般人都知道满清时代的旗人妇女有其特有的旗袍,而误认为汉人妇女只服裙装,不同于旗人。
于是今人皆曰裙是汉人妇女的服装,却不知两三千年来中国的妇女们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长衣为传统的礼服,但因时代变迁,便有袍裙夹杂的纠葛,亟待澄清。台湾就曾针对旗袍的问题有过一场正名运动,将对近代汉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为祺袍。
去其歧义,取其吉祥之意。顾证名实,澄清讹误庶几名归实至,顺理成章。中国妇女有多种袍服,上下两三千年一脉相承,更不应只以旗袍一词涵盖一切。台湾中国旗袍研究会主席王宇清就曾发起正名运动,改旗袍为祺袍,并呈报官署,获得批文。
其理由如下“一台市店招已有大部用了十余年祺袍。二祺为吉祥之意。为何必改旗袍为祺袍,因中国妇女之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