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技艺。据高氏族谱记载,先祖高可仁曾与苏东坡有甚密交往,至今在海南民间仍传为佳话。高毓生生前留下大量作品,影响甚广。他的技艺传给女儿高继珍、得意弟子张型富等一大批继承人。
椰雕的制作者们在开发市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障碍。
一是按照传统雕刻手法,手工完成一件椰雕作品时间长,工艺复杂,自然产量少,售价高,而市场销路好的是批量生产的加工产品,造成工艺制作与市场销售的不平衡,民间艺人难以靠此技艺养家糊口,传统工艺面临危机。
二是本地艺人制作的产品大多以自主经营为主,由于资金不足,市场开发有限,难以形成龙头产业。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在十几年前的改制中解体了,工人们只能另谋职业。
椰雕产品必然要走向市场,而传统的工艺制作手法成为生产的“瓶颈”。在如此矛盾的现实面前,传承人的两种心声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思考。
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椰雕制作技艺,传承是基础,而且应该是活性传承,因为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要与时俱进。不可能全靠过去那样一刀一刀地雕刻,那样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另一种心声却认为,既然是非遗,就应力求保持传统状态,更不要说用机器生产。否则就失去了“非遗”的意义。椰雕重在一个“雕”字。
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前提下,要做到传统与现代、手工与机器、高端与低端产品的有机结合。高端产品自然是传统纯手工;而低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不妨配合机械加工,这样才能在市场销售中寻求平衡,传统技艺也得到一定保护与传承。
海南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版图中一个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岛屿,海南人民历经千百年的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明,既传承于当地百姓深层的文化心理之中,记载在丰富的古近代地方文献典籍里,也传承在颇具特色的民间工艺流程之中。海南岛内椰子树众多,素有“椰岛”之称。明代大学士丘濬在《南溟奇甸赋》中称赞“椰一物而十用其宜”。
海南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发明了椰雕工艺,用椰子壳和椰木制作出各种精美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其造型古朴,画面雅致,质地轻巧,融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海南风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