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西藏知名的传统藏纸产地。
从拉萨出发,沿着318国道向西大约行驶100多公里,大约2小时时间,就到了尼木县。尼木不仅是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而且生产出了传播藏文化的利器藏香、藏纸和雕版,并称“尼木三绝”。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便是三绝之一的藏纸。
自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起,中原造纸术传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8世纪以来,为译经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
藏纸以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灯台树、杜鹃科的野茶花树为主要原料,根据原料品质的差异,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用途和等级的藏纸。造纸工艺一般都有去皮、划捣、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等环节。藏族造纸业不仅在西藏地区得到全面推广,还传入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
尼木藏尼纸作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色,藏尼纸同尼木藏香、普松雕刻并称“尼木三绝”,藏尼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对纸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经印刷用纸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纸业的发展,藏尼纸业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由于藏尼纸具有久经岁月不遭虫蛀、无酸性、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所以僧人特别喜欢用它来抄写经文。尼木藏纸制作共有六道工艺,全由手工完成,基本采用家庭式世家传承生产,要长期cao作才可学会,而且制作都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cao作。
藏尼纸生产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细腻,程序和要求都很高,是其他纸类生产所难以比拟的,是藏族人民长期生产劳动中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藏纸,给人的印象是既精致又粗糙精致的是镶嵌在藏纸里面的植物花瓣,好像跟刚刚嵌进去的一样;粗糙的,是手感比普通纸略微粗制的表皮,很文艺。
尼木县城幸福中路,次仁多吉一家制作藏纸所在的地方——“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说是工艺园,却比人们印象中的工艺园规模小很多,推开大门便可以一览整个园区的分布和格局。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园区有四个厂房,分别是藏纸厂、雕刻绘画厂、经幡印刷厂和藏鼓制作厂。而且里面聚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