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桉最近被珐琅腕表弄得五迷三道的,原因是见到一款改装的爱彼。
它将梵高的两幅名作溶于一只爱彼珐琅表上,让人深深的为之迷恋。
珐琅,又称“佛郎”或“法蓝”,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是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是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是以矿物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华物,经焙烧磨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在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珐琅表简单来说就是在表盘或怀表的外盖和背部等,镶饰工艺的钟表。
大家熟知的搪瓷也是珐琅的一种,主要是在铁器胎体上烧制一层薄釉料制成的生活器皿,锅碗瓢盆,大致可以归为画珐琅一类。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有不少这样的东西,现在随着人们的审美变化,已经比较少见了。
应该说,珐琅制作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而这正是其艺术魅力所在。珐琅艺术家通过加入不同比例的金属氧化物可以调配成成千上万的色彩,这和油画有点相似,那些让你惊艳的颜色往往是特定的艺术家的“私人配方”。
当然,最考验珐琅艺术家技巧的则是绘制和烧制珐琅的过程由于珐琅的化学性质极其不稳,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冒泡、龟裂、小孔,溢出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即使烧制过程中没有出现损坏,但最后成品的颜色往往和艺术家所期待的相差甚远。
所以,一块真正精美,称得上艺术品的殿堂级珐琅艺术品它所包含的时间成本则是无法估量的。
“大明火”直译于法语“grandfeu”。从下图看炉火似乎很旺,但其实它并非明火,其实那只是一个腔内可以产生高温的炉子,本身珐琅盘在烧制的时候是不会接触到明火的。
我们看到着火的现象是由于珐琅粉中含有易燃的金属化物,遇到高温产生火焰,这个过程持续12秒,而这种燃烧的现象也只有在大面积的单色珐琅烧制时才能看见,其他珐琅烧制时的火苗一般小得难以察觉。
珐琅工匠按由浅至深、由暖至冷的原则在同一胎体上上色,每次只上一个色系,每上完一个色系就送入820摄氏度到850摄氏度之间的窑内烧制让珐琅融化,取出后再自然冷却,冷却后继续上色,这样至少重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