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景色后,李工匠飘忽忽的心才落了下来,抱着匣子就给顾淮之磕头,“多谢长公子提拔!”
顾淮之摆了摆手,温声道:“不必多礼,这是你的功劳,无需谢我。”
说完,顾淮之又命人给李工匠一家换更好的居处。其他人得知了李工匠的奇遇,心中大为羡慕,瞬间精神百倍斗志昂扬地继续钻研自己的看家本事。
人不会嫉妒与自己差距太大的人,但身边熟悉的人一旦发迹,就会给周围人带来巨大的刺激。
李工匠的经历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的经历给其他匠人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明白原来世上还有这种出头的办法。大家都在一块儿干了十年的活,李工匠可以,自己也行啊!
一时间,庄子里的匠人们干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新制的成本低廉的纸张由元熙帝的表彰在前,一经上市就受到哄抢。天下读书人都感念皇恩浩荡,歌功颂德之诗赋连绵不绝。除此之外,他们也记着顾淮之的好,鼓吹完元熙帝后又夸一波顾淮之不愧是一流世家子,胸有锦绣腹有乾坤,堪为读书人之表率。
顾玄见状,直接递了辞官折子,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占着吏部尚书之位,该让其他人发挥才能。
这折子一递,满朝皆惊。一部尚书突然辞官,这么大的新闻,瞬间就把之前鼓吹顾淮之的那些论调给压了下去。
元熙帝断然不肯准了顾玄的要求,急哄哄地问顾玄,“可是朕有何地方不妥,让老丞相失望了?”
一着急,元熙帝都把旧日对顾玄的称呼嚷了出来。
“非是陛下之故,”顾玄摇头淡笑,“现如今天下太平,陛下知人善任,用科举取士,能人志士辈出,老臣年近古稀,只想在家含饴弄孙,享几年天伦之乐。还望陛下成全。”
元熙帝当然不肯就这么让顾玄辞官,这位可是朝堂定海神针式的人物,就算不说话,往朝堂上一站都能让人感到十分有安全感。再说了,顾玄口口声声说他年近古稀,实际上精神矍铄,根本没有一般人的老态。光看外表也就五十多岁,还能再战五百年。
顾玄却下定决心,任凭元熙帝如何挽留,顾玄都坚定地接连上折辞官,那真叫一个郎心似铁,任谁劝都不好使。
顾淮之其实也想劝上一劝的,顾玄身体还算不错,就是年纪大了反应比之前慢了一点,各个器官逐渐老化,身体机能渐渐下降。但相比起同龄人来说,顾玄的身体简直好得不得了,跟朝堂上那些五十岁左右的人也差不了多少。人吧总得有个精神寄托,顾淮之上辈子见多了退休后反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