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对他们都不敢得罪,更别说是手无实权的读书人了,所以跟本没有人敢于插手此事,深怕得罪了这些盐商而自讨苦吃。
回到江寧府,两江总督噶勾讚见贡院门口乱鬨哄的,叫骂声不绝于耳,于是派兵包围贡院,抓了带头闹事的十几名秀才,准备按诬告罪论处,这么做反而激怒了民眾,考生们群情激愤,官民之间随时有可能大打出手,偌大的江寧城万人暴动,几乎乱成了一锅粥。
对于两江总督噶勾讚的反常言行,江苏巡抚张伯乐有点疑惑,这是因为两江总督坐镇江寧,江苏巡抚坐镇苏州,江寧就在江苏境内,出这么大的事,张伯乐作为巡抚当然脱不了干係,于是,他主动出击,写了密摺奏明煌,陈述了耳闻目睹的科场舞弊、考生闹事的全部过程。
此外,他还提到,听说副主考官赵大鹏受贿二十万两银子,出卖举人功名,同考官王日俞、方徐名等人参与作弊,正主考官吴很蕃,知情不报,存心欺瞒朝廷,科场舞弊,影响很坏,考生哗然,眾怒难犯,如不赶紧查办,后果不堪设想。
一接到奏报,煌勃然大怒,游歷九州的愉快心情瞬间荡然无存,他最恨的就是官员贪污与结党营私,他先是亲自用硃批写下:「纷纷议论,京师早已得知,可羞至极矣」。
接着,煌便下达第二道旨意通令朝野,要所有官员全面清查舞弊案。
这时候,主考官吴很蕃本不想管赵大鹏等人受贿舞弊的事,想当个老好人,但听说张伯乐已经上奏朝廷,他知道皇帝对于猫腻与贪瀆苟且这些事情所定的刑法相当恐怖,他担心背上「知情不报」的罪名,陷入被动境地,更有可能赔上了性命,不得已,只好先发制人,写了认罪摺,也向朝廷上奏,承认科场舞弊的事实,不过,他是一隻老狐狸,他把责任一股脑全推给了同考官王日俞和方徐名,说这俩人推荐的考生黄东海和赵乃大,虽然榜上有名,实则颠三倒四、不通文理,自己则是事后才听说,当下感到万分惊讶,深受蒙蔽,愧对朝廷,当然,煌心里清如明镜,他早就知道这些是官员们常用的技俩。
所以当他一看到奏章马上就知道吴很番是在装傻,而且也推理出谁是善良,谁是奸恶,但是煌并没有立刻动手搞出声色,因他要等另外两份更重要的奏摺,就是曹雪戭和李城煦的密摺专奏,很快,他们的奏摺送到了北京证实了科场舞弊的事实,印证了张伯乐所言不虚,由于曹雪戭和李城煦是煌的亲信密探,跟科场案毫无瓜葛,所以自然没有必要欺骗主子,所以煌对二人的密摺专奏是相当的信任。
煌看完曹雪戭和李城煦的奏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