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飞桥相连,楼内各点着一座三丈多高的灯树,数以千计的灯盏将高楼照得如同白昼,两侧的飞桥同样灯火通明,宛如飞虹。
正中一座巍峨的宫殿上,树着一只金制的凤凰,金凤口中含着一盏琉璃灯,通体金光闪烁,在夜空下流光溢彩,耀目无比。
程宗扬迟疑了一下,才道:“那是昭阳宫。
”“哦……”赵合德低低应了一声,美目的光亮黯淡下来。
…………………………………………………………………………………天子秉政不过数月,便重整礼法,亲自迎冬,又遍赏群臣,追封贤良,在洛都沉闷的空气中掀起一丝波澜。
紧接着,第二天,开始诏举七科。
所有获得举荐资格的士子豪杰,分赴南宫各处,逐一面见主官。
汉国选拔人才,有岁科与特科两种,秀才、孝廉属于岁科,每年举行一次。
特科则不常设,朝廷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便临时特设一科进行选拔。
而这次诏举的七科,全部属于特科。
汉国的诏举不像唐宋两国科举那样,有严格的考试流程和规定,但比起晋国的九品中正制,诏举的方式更加灵活,也更加务实。
应举的士子通常由各郡根据人口数量分配名额,进行举荐,朝中三公九卿,以至二千石,往往也具有举荐的资格。
被举荐的士子拜见主官之后,先呈上一份自述状,叙述自己的郡望、家世、生平所学。
主官一般会询问几句,然后出几道题目,考较一下士子的学问。
根据各人的表现,淘汰一部分不合格者,随即拟定一份名单,入选的人数大致在诏举所需两倍左右,再付上各人的家世所长,送呈天子御览,由天子御试,或者直接圈定最终人选。
七科之中,最重要的是贤良方正。
按惯例入选者将由天子亲自主持策问,授予官职,甚至有人因为得到天子赏识,直接名列九卿,由布衣一跃而成为朝中重臣,历来最受重视。
主持此科的吕闳出身吕氏后族,又是宫里的中常侍,是天子和太后都能接受的人选,而且秉性方正,素有贤名,因此内外无有不服。
贤良文学则是以德望为主,辅以经学。
应举者多为宿儒名士,此科历来人才鼎盛,名家辈出。
主持此科的公孙弘在士林中成名已久,若非天子青眼有加,拜为博士,此科必有其一席之地。
明经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科,唯一的要求便是通晓经学。
班超应举的也是此科。
明经在汉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