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一个星期。一个扫垃圾的工人至今还记得,光他捡的被扔掉的《亚洲电子市场》一天就达100多斤,卖费纸都卖了500多块。发行一结束,徐罡又招了三个业务员,包括韩天、林宏彬、朱志高及版面设计小黄,共8个人。徐罡规定,每人每天至少联系10个客户,韩天和小黄由于有编辑任务,减少至5家,20天内争取出第二期刊物。
徐罡给自己印的名片是社长,韩天印的是主编,其他人都是编辑、记者。
20天的时间内,韩天忙得像个蛇螺。早晨8点从新洲坐车到华强北,要花一个小时。坐下来就打电话,约到了人就匆匆匆地赶过去,递上一份杂志和广告报价表,做个自我介绍,然后再套出他们销售的情况。如果好,就说凭他们的刊物,一定会使你的产品在品牌上有一个极大的提升,同时在销售上也将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如果不好,那就得从刊物的定位说起,再说到读者的定位及发行的举措。最后就把话题落在广告上,如果客户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话,就留下名片走人;如果有点兴趣的话,就和他细聊。这些都是徐罡跟他们上过培训课的。
韩天天天就重复着这样的劳动。那段日子过得很艰难,身上只有徐罡给他透支的300块钱,离发工资的时间遥遥无期,必须保证每天的开支不能超过15块。一个快餐5元,两个10元,一天坐车至少要4元,300元刚够坐车和吃饭。而林宏彬和朱志高更惨,一分钱的补贴都没有,他们纯粹靠广告提成吃饭,徐罡给他们的提成是30%。
林宏彬身无分文,从不坐车,出去见客户就靠两条腿走。吃饭每天从不超过两顿,早晨起来就抓把米放在一个花十块钱买来的电饭煲里,再加大半锅水煮稀饭。稀饭熟了后,就着一包吃了几天的乌江榨菜喝两碗。
朱志高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也会吃林宏彬煮的稀饭。朱志高来深圳有十几年了,刚开始在工厂里打工,后来就一直在跑各种种样的业务,电子、汽车、房地产、广告、药品的什么都做过。他30多岁了还是光棍一个。他的业务能力很强,这一点徐罡有时也自觉不如。朱志高很潇洒,他的人生追求就是有了钱就吃光喝光。在他的眼里从来没有存钱的概念。徐罡说,朱志高的身上从来不会超过300元钱。
朱志高起初花了30块钱从岗厦的一个黑车交易市场买了辆自行车。第一天就被人偷了。他回头再到岗厦那个黑车市场一看,奇怪了那辆车又回到了原地。他不信邪,仍买了那辆自行车,这次只花了20块钱。用了一个星期后,又被人偷了。最后没钱再买车了,只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