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抽风六天,就死去了。安徽的吴华有帮忙,用一只新土箕装着,到后山上找个地方埋了。一条小小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过了几天,我们正在农民的晒谷场上集中,准备上工。一只下山到溪边饮水的山麂,被山上放羊的小孩一轰,竟越过溪流,闯到晒谷场来。晒谷场的四周有竹篱笆围着,我们一群人分开围堵,老百姓见了也来参加。山麂一跳一蹦,想跳出篱笆,没有成功。它突然钻进一个农民的胯下,没逮着,被我们工人逮住了。农民说,他们也出了力,该分一份给他们。我们不会宰杀,请农民中会宰杀的将山麂杀白了,分半胴给他们,让村民们分享。我们的半胴,由炊事员老梁烹煮了一大锅,每个人都分得一小碗,味道香嫩极了。俗话说的一点也不错:山里好吃麂、鹿、獐;海里好吃鱼翅、马鲛、鲳。
大队长老王(现在称村长)只生一个女儿,二十八岁了还未出嫁。一是因为相貌一般般,二是他们要招上门女婿,还没找到适合的。这一天,老王大办宴席,请村里、村外的亲朋好友,为女儿举行隆重的婚礼,把我们全班组都请去。我们每人都包了五元的红包作为贺礼。在酒席未开始之前,自然是闯新房。老王女儿的新房在当时确实十分气派,真是应有尽有。在楼下正厅,收礼包的桌子上,摆着一张四开的大红纸,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毛笔小楷字。原来那是男女双方签订的合约。
合约规定:男×;×;×;自愿入贅王家为婿,婚后若生育若干子女,当依长次划分归属。即女方为长,男方为次。比如生得两男两女,即第一男(长男)依女姓,姓王;第二男(次男)依男姓,姓方。女儿亦是。若生得多男多女,亦依此类推。为免除日后纠纷,特立合约为据。…………
当时还没有强调计划生育,但如此滑稽的文笔也只有乡村的老学究写得出来。赴一次宴,长一回见识。
新盖了三座大工棚及医务室和伙房。接着,大队人马陆续搬过来了。此时基建队已相应缩编,原来在伐木场的,大部分到新建的伐木场去,愿意留在基建队的,可以留下。去的人多是图个吃住稳定,基建队则要时常流动,搬来搬去。
我们靠溪边的这一座草棚,隔成几个单间,每一间住一户,小伙房则在各自房间外面的空地自行搭盖。我和印尼归侨肖医生合盖一间,当中隔开。三餐做饭菜,可以互相串门。这天清晨,肖医生用煤油炉煮了一碗兴化粉,隔着竹编的墙壁招呼我女儿。我们穿好衣裳,抱着女儿到她的房间去。肖医生弄只精巧的小碗,拨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