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宫。我们特别喜欢去图书馆。由于去的次数多了,与管理员萨仿鹿伯伯和张步良叔叔就成了好朋友。他们允许我们进入库区,随意选看自己喜欢的书。因为张叔叔那边都是技术、工艺类图书,萨伯伯这边都是文史地、艺术类图书,所以我们两个都在萨伯伯这边帮忙。
他们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张叔叔擅长各种美术字体,馆内的新书宣传、时事宣传栏等,都又他担当;萨伯伯擅长毛笔正楷,一些濒危的古籍,则由他修缮。我跟在萨伯伯身边,有时也帮他抄写,那工作是需要十分的耐心的,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进了高中以后,不再去姐姐家了,更多的课余时间都在文化宫。文化宫的文艺馆、第一礼堂(电影院)、第二礼堂(剧院)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都有象我们这样不需报酬的义务工。后来为了加强管理,将我们召集一起(有二三十人)开了个会,宣布我们为正式的义务服务员,发给我们一面胸徽。并定下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就是:在群众入园活动的高峰期,要忠于职守,积极帮助正式员工做好接待和疏散工作;高峰期过后,有权进入各娱乐场所,免费借阅图书、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其他文娱活动。
1958年,是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特殊年代。各行各业都能突发奇想地大放“卫星”。
“卫星”代表着一种创举,实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事件。苏联可以发射人造卫星,我们为什么不能放“钢铁卫星”、“水稻卫星”、“红薯卫星”呢!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于是,在平均亩产三四百斤水稻的地里,创出了亩产二万一千多斤的奇迹……。钢铁的产量,也要在一年之内创造历史新水平,赶超英国、美国。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五年计划看三年,
三年之计看头年,
我们赶超英国
用不了十五年。
十五年,十五年,
嘿,嘿,十五年!
伴随这些豪情壮志的,是文化艺术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美国家的许多电影,被介绍进来;几乎所有的地方剧种,都被搬上了银幕。还有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的游园活动,民间文艺也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这段时间给我提供了丰富的文艺素养。我几乎每个星期,能看上七八片电影,二三场地方戏、话剧、歌剧等。
我突发奇想,就是在大表妹上学、奶奶外出的时候,将自己关在奶奶的前屋,用三五天的时间,改编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