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点名、报数,一一登记造册。指定三、五人为一个小组,到时候由临时小组长负责带回。
外出的孩子主要有两件事:一是采桑叶,二是捉蟋蟀。所采的桑叶必须足够蚕宝宝半个月食用。再加保鲜困难,所以养蚕的数量就受到限制。一般只养来给扇框网丝。保管桑叶也有特色。他们将采回来的叶子先进行除湿处理,特别是阴雨天采回来的叶子。然后找来基建用的清沙,在缽子、瓮子一类的器皿里,一层沙、一层叶子的交替铺垫,再用几层书报纸,将它厚厚地密封。每天取出一些,再如此保存。也不知道他们哪里弄来的坛坛罐罐,这样费心地保管桑叶。蚕宝宝则养在自己糊制的纸盒里。纸盒放进自己的课桌里。为了给蚕宝宝创造一个安定的空间,有的孩子会找来一块与桌框相近大小的木板,用钢锯片锯齐,使它与桌框吻合,在木板的横断面上钻两个孔,再在桌子的立柱上,也钻两个孔,与木板上的两孔吻合。这样,只要将木板镶嵌入桌框,在桌子的立柱孔里插入长铁钉,就可以直通木板的孔,使这块“门板”不容易打开。蚕宝宝就安全了。捉蟋蟀的,则完全是为了“斗殴”。他们在孤儿院的角角落落,已经把能找的蟋蟀都找遍了。为了当老大,他们要去院外野地去,寻找粗大健壮的蟋蟀。有一次,一个院童不小心把农民的粪缸砸破了。那农民追赶到孤儿院来。院方将当天外出的孩子都集合起来,让农民辨认,一一排除,终于找到肇事者。孩子们又没有什么可赔偿的,农民也没要求赔偿,只要肇事者向他当面道歉就行。那孩子向农民道了歉。
这件事,引起院方的高度重视,开始实行操行评分制,对每个孩子建立品行档案。以70分为起始(基本)分,凡表扬一次,奖励5—10分;批评一次,扣5—10分,记过一次,扣10分,记大过一次,扣20分。到学期结束时,与语文、算术、常识等科,并列评语。
文虎楼的东侧,除礼堂、男生宿舍的两层外,还有宽敞的地下室。地下室与下操场持平,用二十几根石柱支撑。石柱之间不隔墙,使空间显得更加宽大,采光也好。春末夏初,院里请裁缝师傅来,到每个班级,给每个同学度量尺寸。然后来了二十几位叔叔、阿姨,带着缝纫机,在地下室为我们赶制夏衣。
从地下室以西,顺短短的的斜坡上去,三年级教室的底下,是打扫卫生的工具间。而斜坡之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