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嫂”敢如此断言,当然心中有数。其实,梅影和舜训在她的撮合下,已经好上了。这事只瞒着胡老太太,将她蒙在鼓里。今天,“表嫂”就是来探探胡老太太的口风的。
吴梅影在此没有娘家,事情虽然能自己做主(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也还要去信跟福州的母亲说说。这样一来二去,差不多和丈夫有一年多的认识过程。双方的长辈都已经同意,年轻人又十分满意,接着就择日成亲。“表嫂”自然是当仁不让的红娘和证婚人。
媳妇娶过来之后,胡老太太就发现,这是她这辈子所作的第二个错误决定。
第一个错误决定,是他当年选错了门,嫁到胡家来。原以为胡老先生是个读书人,将来科举及第,混个一官半职,夫尊妻荣,夫唱妇随。谁知清朝将亡,民国复兴,科举废除。胡老先生求学不成,报国无门,一气之下,一命呜呼,早早归西。胡太太少小青春,独伴孤灯。虽然胡家有点产业,家道也还殷实,进门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些内外之事,均不用她操劳,使她渐渐养成一个不招人喜欢的身材,人前人后总受人白眼。丈夫中年去世,使自己失去了谈婚论嫁的第二次机会。他虽然无心为胡家立什么贞节牌坊,但也没有不立牌坊的机遇。只有一尺多高的观音瓷像,藉着沉闷的木鱼声和缭绕的青烟与她朝夕相伴。
第二个错误决定,就是轻易答应了儿子的这门亲事。
儿子的亲事,完全是被她自己耽误的。不然,这么殷实之家的公子,不会拖到三十岁还未娶妻生子。早几年,媒婆就像穿梭式的,来一个,去一个,胡老太太总是左挑鼻子,右挑眼。不是嫌姑娘家道不富裕,门不当,户不对;就是嫌人家长相逊色一些。现在倒好,二儿子也长成了,求学在外,还谈了女朋友,说是要准备结婚,而且连问都不问母亲同意不同意。俗话说,薯栽哪有倒插的道理。大儿子成婚的事,就成了燃眉之急。因此,她看到年龄相当,性格相仿的吴梅影,就动了心。旁观者更能看出其中的一点隐情:就是儿媳妇的娘家远隔千山万水,可以省去一笔厚重的聘礼,接下来就可以从从容容地为二儿子筹备婚事。
那么,既然成全了这段美满姻缘,为何又后悔了?
因为儿媳妇生得太俊,特别讨人喜欢。凡讨人喜欢的,别人也必喜欢。果然不出胡老太太所料,儿媳妇进门后不久,工厂里那些男人见了儿媳妇就瞠目结舌的传言,就陆陆续续地儿传入她的耳朵里。
“不妙!”她这样想。自己的儿子将来必定命丧在这个漂亮女人的手里。她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