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风风火火,一样的“暴躁”。但由于“不打不成器”,“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过于深入人心,以至于暴力也在?这种文化理念下变得正?义且合法,有时甚至受害者也觉得自己“应得”。事事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有时未免恐怖。有时类似于女孩子被强|奸后,想?着 “假如我?爱他” ,这不可挽回的伤害就合理了;有时类似于 “假如我?该死” ,受到不可挽回的创痛时努力寻找 “我?本就活该” 的证据,那么伤害也变得理所当然,变得不那么痛。
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远在?英国时,听到姐姐打电话?,说起?一位圈中很有名望,在?外风评极佳,为?人和蔼可亲的导演,他的儿子和子夜上一间小学。某天子夜回家?,同母亲小声讲了一件极隐秘的猥|亵之事,问?母亲,“这是不是不妥?”被陈金生听见,觉得似乎是一件极丢脸的事。当即讲了类似,“你想?做什么,报警抓他?”之语。子夜答不是。陈某接着说,“够丢丑了,还有脸讲。想?博取关注?”子夜没有再提,哪怕之后数年?万分抗拒去学校,也都没有再提。直到十年?前,该名男子因?为?猥|亵幼童上了新闻,因?为?背景强大也就不了了之。而这桩子夜蒙受不白冤屈的陈年?旧案,也因?为?“丢人”,而在?陈家?不了了之,往后也没有人再提起?过。
第二次,是关于子夜写作。写作经验,最初往往是经由模仿得来的,世?间名家?都不例外。陈家?有几位很好的榜样,所以子夜起?初模仿对象是姑姑。那时他约莫八九岁,尝试模仿她一片女性小说的口吻,来写一位女子的黄粱一梦与生老病死。欢欢喜喜捧去让陈沪君点评,却?换来一通不留情面的羞辱。“你这坏种,小小年?纪,好的不学,学起?偷东西,”经由谭大姐转述,陈沪君是这么讲的,“三岁看到老,从小偷鸡摸狗,大只能去馆子里卖肉。” 书?里也写不出这样对幼童令人发指的羞辱。这样惊悚的话?,宛如心理变态,简直不忍卒听……应当还有相对应的肢体暴力,但谭大姐没有转述,也许也觉得难以启齿。
再后来,他听说过许许多多他们关于子夜的议论。评价变成了,他“撒谎成性”,因?为?“会突然说自己身上生蛆。”时常不听人讲话?,不与人打招呼,一点礼貌也没有,和他母亲一个德行。
但他又?常常藉由对子夜的诸多污蔑,从只言片语窥得他内在?极为?聪明的真相。谭大姐对陈沪君心生怨怼时,偶尔也会对子夜中肯点评:“他看三流小说,也能有一流感悟,常常无意间使兄妹两?的观点颜面尽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