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的理想,既便不高兴了,也是因为当不成了奴才。我就做个人,你周树人搞杂文,嗨,偏我梁树人也爱搞杂文。你在文学史上做你的权威,我就求个问心无愧。不光说,还实干,结果现在陕西评论界,也算个人物。
“新青年周刊”就是他提议搞的,据说在论证会上,他曾振臂呐喊:再不改革,报将不报!
后来杨灵涵和他提过这事,他私下里说,周树人说,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从此处开个窗户,他们就不会允许。但如果你说要把屋顶拆了,他们就会协商开窗了,这叫“矫枉过正”法。不过,话又说回来,再不改革,迟早玩完!最多剩下党报死撑面子。这些年老怨孔雀东南飞,说人才都往沿海跑,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是副什么德行。
对梁树人的操作思路,杨灵涵也不尽以为然,比如这个周刊,几乎是他和圈子里几个朋友的专栏。往往揪住点小屁事,就大发议论,虚张声势,问题与阵势搭配不起来,显得文章大而不当。甚至,这些文章要不要都一样,尽些老生常谈,还不如那些饮食男女的文字好!有人也曾向梁树人建议说,咱可转载一些名流的启蒙时评,人家的文章,高度性和针对性把握得好,个人又受思想舆论界尊重,同样的道理,换了别人说,可能就不大行。梁树人说,你这样不行,这样对新人的崛起不利。
杨灵涵站在一旁,也没说什么,梁树人叫他去约稿,他就不声不响地走了。
张婉萍不在了,杨灵涵就寡言起来。礼拜二上午,画完版闲坐着,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王重阳。也不知这个人是死了,还是得道成仙了。自从得了那个怪病后,他倒越发喜欢过世的人,觉得自己也是那边的人,不该来到这世上。对王重阳来了点兴趣,大概也闲得无聊,就想了解一下他老人家。于是就打开电脑上网,查找有关王重阳的信息,其中一网页载道:
“金元并峙时,有王中孚者,字允卿,家本咸阳著姓,迁居终南山刘蒋村。才思敏捷,弱冠修进士业,又颇喜弓马,金熙宗天眷初,应武举,中甲科。相传四十八岁时,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内)遇吕洞滨化身,授其修行口诀。遂入道改名,号重阳子,世谓王重阳。曾作《遇仙诗》云: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正隆五年仲秋,再遇其师于醴泉,且留秘语五篇。又指令东方观之,见七朵金蓬结子。其师笑日:岂止如是,将有万朵玉莲房也。于是离家,行留于杜户、终南之间,举止若狂,世人莫测其性。
金世宗大定元年,于南时村作穴居之,潜心修持。名“活死人墓”,且置“王害风灵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