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经被饿死了。
这就是贪心不足的结果,什么也得不到。
有一位高僧在化缘时,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高僧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祭祀供奉,真乃一件幸事,高僧心想。可店铺老板开口要价5000元,分文不少,加上见高僧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回到寺中,高僧对众僧说起此事,众僧很是着急,问他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他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已:“那怎么可能?”高僧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就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的问。
“让他忏悔。”高僧笑答。众僧更是不解了。高僧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天他派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结果空手回到寺庙。
第二天,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结果仍空手回到寺庙。
第三天、第四天、……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来,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他深深怨责自己太贪。至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高僧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高僧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而后就飘然离去。
由此看来,人的欲望是无边的海洋,只有找到了舵,才能找到岸。做任何事都要有“度”,即限制。一定要适可而止。
⑶明了自己的责任
每个人都要明了自己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这样,你就会明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不要逃避。逃避责任,那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为。
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出去郊游,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小女孩。于是,小女孩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到:“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