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李长钧筑城两座,与寿阳城形成了固若金汤的铁三角,来抵御陈庆之的攻击。按照常理,李宪兵多粮足城坚,又是防守一方,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怎么看都没有失败地道理。可惜陈庆之偏偏是个打破常理,创造奇迹的超级怪胎。陈大书生和他那少得可怜的杂牌炮灰部下到达目的地之后便展开了进攻,也不知他展开的攻势究竟猛烈到了什么程度,总之乌龟流的豫州刺史李宪终于龟壳碎了,抵抗不住了,最终不得不举白旗投降(城算是白筑了),陈庆之随即占领了寿阳城。随后陈大书生再接再厉,一路凯歌高奏。这一场战役打下来,南梁总共得到了寿春地区大约五十二个城镇,豫州大部分归入南朝的统治区,陈庆之地功劳不可谓不大,他也因此被赐封为关中侯。而在那个最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出身寒族的人能够获得封侯,可以说是稀罕到了极点。
陈大书生封侯之后,遭受士族和军方联合排挤的局面并没有任何缓解,反而变本加厉了。对于被南梁皇帝看为国之根本的士族而言。原本打算借敌人之手害死陈大书生,好给那些忘了身份,不自量力,一心向上爬的寒族们一个下马威,来个杀一儆百,杀鸡敬猴,让他们长长记性,明白自己的卑微身份。结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居然造就了一位出身寒族的侯爷,这不但让高贵睿智的士族们颜面尽失,而且大大助长了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地寒族败类们的信心和气焰。有了陈大书生这个成功的典范,那些卑贱的寒族们还不乱翻了天?这已经不光是面子的问题了,而上升到不死不休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上去了,因此对于南梁的士族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砍倒陈大书生这杆旗!
至于军方的那些正统将军们。虽然一个个不得不承认陈大书生地统兵能力和不朽功绩,毕竟战果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南梁的领土扩张了千百里。这是谁也无法抹杀的,但是去掉了“败类”“废物”头衔的陈大书生却引来较之以前千百倍的嫉妒和怨恨!“为什么我这个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将军鞠躬尽瘁,运筹帷幄,冲锋陷阵。弄得一身伤痕累累,部下死伤惨重,却总是奈何时运不及。而无力回天?为什么陈庆之那个半途出家,文不成,武不就的菜鸟新手每次都能大胜完胜,非但自己不受伤,就连部下也很少伤亡,总是轻轻松松就能取得不可思议地战果?这也未免太没天理了!”除了极少数雅量高,能容人的厚道人之外,通常情况下,心理不平衡,会这样想的世俗人占据绝大多数。
对于南梁地正统将军们来说,要想获得心理平衡,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取得比陈大书生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