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后通过叶惜墨找了个翻译的兼职,她的德文不错,可汉语言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翻译文章讲究信达雅,她充其量就能做到“信”和“达”,至于“雅”,那是连点边儿都不沾的。
程灏主动帮忙,理由是他是导致她兼职的罪魁祸首,理应帮她分担。
莫涵自然乐得有人提供免费劳动力,除了互通邮件还会跟他视频,讲一讲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间或传递一下 身边琐事。程灏总会耐心的听她叽叽喳喳——大概平时总说德语,中国话长时间不说憋得难受,她一开口就刹不住闸。
莫涵在德国的生活是简单快乐的,唯一的遗憾就是金钱上的困窘。她做翻译的收入还不错,再加上奖学金和科研费,应付完日常开支后还有结余,但大规模的开销是想也不能想的。
程灏这厮忒没有欠债人的自觉性,眼看到了交租、交学费的时候,他一点儿都不提还钱的事儿。莫涵看他工作那么辛苦瘦了那么多,以为他还在为了那八十万房贷打拼,几次想开口要钱都被咽了下去。
她现在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省钱,不得不自己做饭,衣服轻易不敢买,要买就买便宜货。来德国两年了,她都没有在欧洲好好玩儿过,更别提回国那么贵的机票了!
8月份的房租交掉之后,9月份的学费说什么也凑不齐了。没有办法,莫涵只好找叶惜墨借钱。被叶惜墨问起是否经济上有困难时,她硬着头皮回答,自己拿钱做了个投资,很快就能收回,到时候马上还钱。
新学期开学后不久,肖恩教授去美国MIT参加学术,莫儒生也去了。他与肖恩教授接洽,希望能把肖恩教授最新编写的教科书译成中文发行,把这个工作交给莫涵来做。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既可以把肖恩教授的研究成果发扬光大,又能给莫涵的学术事业锦上添花,肖恩教授何乐而不为?
译书不比翻译文章,它讲究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尤其是这种学术性著作,里面的专业名词和解释必须与国内的叫法相一致,需要查阅大量文献。有时候遇到肖恩教授最新发明的词汇,莫涵还要费尽心力给它取个中文名字,耗死了大片大片的脑细胞。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翻译完成之前没有任何报酬。莫涵因为译书占用太多时间而没法再做别的兼职,这简直是断了她的活路啊!这本书短期内不可能译完,过个一年半载的,要是她还入不敷出,那就只有等死了!
好不容易熬到圣诞节,莫涵看看空空如也的冰箱,再看看钱包里仅剩的一张纸币和三个铜板,终于狠下心拨通了程灏的电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