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什么呢?好像什么都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火车站附近的服装批发市场一个挨着一个,银基商贸城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每天清晨,绿城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这里已经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从全省各地以及周边省市拥进这里进货的商户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最早的问候,然后又随着货车四分五散到各地。可是这么多年下来,始终也没有成长出一个本土的服装名牌,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新建的新区真漂亮。高楼林立,绿草成茵,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栋栋温哥华风格、西班牙风格、瑞士风格的建筑逐渐呈现。什么风格都有唯独没有自己的风格,这样一座新城,可以在苏州,可以在南京,可以在武汉,可以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唯独跟这里好似没有什么关系。
唯独走到绿城的西郊,还能看到旧时的风采。现在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走在西郊宽阔的林荫道上,粗壮的梧桐树高高大大,侍立在路的两边,亭亭如华盖,郁郁葱葱,人一走到这里一下子就清凉起来,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让人想到了南京,从中山门往紫金山去的那条林荫大道,是那样的让人心醉。还有那些苏式建筑的楼房,式样古朴,别具风情。还有那“碧海丹心,血殷黄沙”的碧沙岗,冯玉祥的北伐阵亡将士在这里安息,一走进去,古木参天,气象万千,不愧是烈士埋骨之地。
这里,就是苏豫将要生活和奋斗的地方。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第一卷 初入媒体 第二章 处处碰壁
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就业观念就可以大致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繁荣程度,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当一个城市经济繁荣程度高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就业观念就相对开放和理性,这里的人才也相对从容和大气,会有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骄傲。而且经济繁荣了,外企、民企、国企等知名企业也多,机会也就多了,大家就不会削尖了脑袋往某几个相对较好的单位里挤,真正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南方的时候,流行着一句话:一流人才进外企,二流人才进机关。苏豫那些同学们,当年毕业的时候,外资企业正吃香,于是大多数进了外企,好一点去了“欧美”,差一点的也去了港资、台资,大家比的都是薪水的高低、福利的好坏、企业文化的优劣等。而那些进了国企或者机关单位的几位同学,被大家看成了没有能力、混日子的象【炫|书|网】征。同学之间一聚会,就开始互相打探,彼此打趣,一个个全以精英自居,一副不晓得民间疾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