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地走了,虽然怒不可遏但却两手空空。
在决定苹果Ⅱ的机箱生产规模时,史蒂夫预计苹果Ⅱ的销售数量应和苹果I不差上下,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即按照苹果I的机箱生产规模来确定苹果Ⅱ的机箱生产量,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但现在这一决定却困住了他:由于苹果Ⅱ的销售规模超出了苹果I很多,导致苹果Ⅱ的机箱生产线严重不足,而这时订购苹果Ⅱ的用户又在催货,机箱供应商也在索要货款,苹果公司的资金周转几乎失灵。斯科蒂尽最大努力应对这种紧张局面,他采用赊账的办法购买机箱,要求机箱供应商给苹果公司45天或60天的赊欠期,这样可以延缓资金流出;而销售给订购用户的计算机则拖延30天发货。但有一点很明确,没有机箱就不能生产出计算机,那也就意味着没有钱可赚。
这时乔布斯发挥了他以前那种精明的商业才能,提出了解决这一危机的方案。他提供给机箱生产商一定的奖励,也就是说如若机箱生产商能提前交货,那么每提前1个星期会从苹果公司那里得到l 000美元的奖励。果然,这一招起到了作用。新的机箱生产线很快组建完成,苹果公司又有机箱了,并能重新发货了,濒临绝境的资金问题很快峰回路转。苹果公司当时真是濒临破产,差几天他们就得“关门大吉”了。
困境化解后,马库拉意识到苹果公司要想规避资金风险,就应该在产品生产计划实施之前融入风险资金。他和斯科特已经为公司贷款20万美元作为临时资金,而马库拉也是想尽办法筹集风险资金。
在那时,史蒂夫·乔布斯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至少在外表上。虽然当时他只有23岁,但从他拥有的有价证券来说,他也算是有钱人了。他的头发还是那么长,不过已经梳理得很时髦。乔布斯当时已被媒体称为“神奇小子”( wonder boy),再加上里言斯·麦金纳对他的“包装”,使他更显成熟了。
早期的计算机电路板——也就是沃兹和乔布斯在家酿俱乐部上展示的那种,除了计算机爱好者喜欢外,并不吸引其他人。而到了1977年,虽然苹果电脑的销量猛增,但苹果公司还是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计算机到底能用来做什么?这个挑战从他们一开始创业就困扰着苹果公司和其他一些计算机公司。一些个人和组织一直在努力开发计算机软件程序以解决这个同题,但直到那些有实用价值的软件程序问世之前,消费者仍然只把计算机看做是一种玩具。
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计算机必须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