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场实际上是命题作文。按惯例由夏帝亲自命题,参选者根据命题做一篇策论。军中目不识丁的官兵大有人在,为了照顾这些人竟然有一条奇特的规矩:允许口述,可申请由军中行文书吏现场代笔。
大字都不识一个,还做个屁的策论?杨致刚一听说觉得有点搞笑。但仔细一想,免费提供马匹、军刃、铠甲和允许口述参试实乃极为人性化的务实之举。
中国人历来崇拜英雄与智者。描述此类故事地戏文与评书在民间长盛不衰。一部家喻户晓地《三国演义》被无数人奉为兵家圣典。前世诸多开国将领中精通文墨地又有几人?仅从这两点就能看出夏帝求才若渴并无虚假。难怪大夏名将辈出!
杨致是皇帝钦点。“文才”也小有名气。因而一出场就备受关注。第一场地命题出自《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
看起来简简单单地几个字。涵盖地内容多得吓人。考试时间从辰时开始到戌时结束。长达六个时辰整整十二个小时。杨致抓耳挠腮寻思半晌。仅小半个时辰就在人们诧异地目光中收工大吉。
在长篇大论地晦涩文言文方面。杨致相当于半文盲地水平。也没想靠策论出彩。得分多少无所谓。不交白卷就行了。他只在考卷上很不要脸写下了十六个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杨致勇交头卷地“光芒”。很快淹没在第二天弓马骑射地考核中。考核分马上马下两部分。他仅用三石硬弓射出了没有脱靶地成绩。非常合理地跻身于倒数前十名之列。
第三场也分步战与马战。堪称最吸引人眼球地压轴戏。赛程设置远比前两场复杂。参选者可以用任何形式地手段击败对手。事实上等同于实战。既残酷又刺激。但游戏规则制定者并没有偏执到鼓励自杀地地步。允许投降弃权。视同完败不予计分。
不管怎么样,头两场算是应付过去了,但第三场却令杨致颇感头痛:在护卫商队的厮杀中,不少大内侍卫和禁军高手见识过他的身手,要如何表现才能在皇帝那儿说得过去?遭遇耿超的时候是不是干脆投降算了?
想来想去,前十名是肯定不能进,排名十一到十五之间最为合适。
弃权投降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策略,能参与将领选拔的人通常脑子都不笨,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一点。耿超在上次选拔中以压倒性的绝对优势夺冠,人们对他斩将如杀鸡的恐怖战力记忆犹新,与他遭遇的参选者十个里面有八个不去触那个霉头。
选拔进程比杨致预想的要顺利。虽然有时候灰头土脸败得狼狈不堪,有时候久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