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好保。
余际昌不敢再提撤退,喃喃道:“可是末将手下的兵力和大公子你带来的人马,加起来也不过一千,粤匪那三千人来势凶猛,咱们要想守住黄州可不容易呀。”
曾纪泽之所以敢请战守黄州,也是轻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是以逸待劳,占守城之势。其次太平军自以为假扮清军,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曾纪泽既已识破,反倒可以给对方出奇不意的一击。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曾纪泽的常胜军所配枪炮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射程与杀伤力,在热兵器的作战中,武器的优势在局部战争中往往要比人数的优势更加突出。
曾纪泽信心十足:“放心吧,我带来的这支常胜军全装备着洋枪洋炮,别说是三千人,就是来三万人我也守得住。”
余际昌心对太平军心有余悸,“大少爷,粤匪军中装备的枪炮比咱们要多,他们的炮火厉害着呢,就凭这几百条枪和几门炮,只怕压不住他们的火力呀。”
湘军自然也配备了一部分热武器,但大多是一些旧式的抬枪、鸟枪,主要还是以大刀长矛的冷兵器作战为主。
太平天国就不同了,他们对待与“洋兄弟”贸易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尤其热衷于军火贸易,太平天国在后期的作战中十分重视热武器的应用,他们的军队中配备着相当数量的洋枪洋炮,远远高于清军中洋枪洋炮的所占比配。
尽管太平军的洋枪洋炮犀利,但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较低。
火炮靠的是炮弹杀人,太平军的火药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进口,以及自制。通常清军在战败的情况下,都会将带不走的火药毁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廷与英法恢复了关系,欧洲各国开始对太平军实施武器禁运,又由于战场上火药的消耗量极大,单凭前两种途径远远满足不了作战需要,因此到后期,太平军主要通过自制来获得火药。
太平军把火药叫做红粉,他们设厂制造的“红粉”基本是遵循传统的“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配方,采取将古城墙的砖块与土煮沸熬干来获取成硝,这样的硝制备方便,但杂质多。而硫磺只能依赖于自然矿藏,可偏偏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并不盛产硫磺,于是他们不得在火药中加重硝的份量,减少硫磺的用量。
如此一来,火药的爆炸力强而燃烧性差,直接导致了枪炮的射程和穿透力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曾纪泽就是看中了关键的这一点,才敢有如此信心,对于余际昌的惊惶,曾纪泽觉得没有必要跟他细说这些理由。
尽管如此,余际昌和他这几百败军之将还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