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后快速的恢复起来重新产生效益,这是巨量的金钱投资所买不回来的。要是光等着朝廷把仗打完再来开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呢。
大宋商人随着大宋军队的脚步在后面大发战争财,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好处,往日大宋价格高昂的马匹牲畜价格却因为这几年来大宋的胜利而渐渐走下坡路。尤其是在西夏全部被大宋所吞并后,牲畜的价格下降的非常明显。尽管所有的大宋商人没有想到牲畜的价格会下跌的如此厉害,但是即便如此他们已经在西夏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了。
在大宋商人的眼中,辽国和西夏没有什么不同,再加上这几年大宋商人通过走私还有海外贸易等途径,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力,辽国能够给他们的好处和西夏差不多,都是在畜牧业上。但是一个西夏已经让牲畜的价格大跌,这就使得辽国对大宋商人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没有高昂的利润回报,他们是不会乖乖地把金钱砸在大宋军方手中的。
在大宋发动对辽北伐作战之后,也曾想来组织大宋商人提供战争贷款。朝廷尽管不缺钱,但却不想因为发动战争而动用自己的财政收入。大宋已经在这两三年内实施了大规模减税政策,这都是需要雄厚的财政实力来做保证的。现在减税政策还没有见到驸马所提出的效应,只是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大宋统治高层也不愿意就此半途而废。
相比自己动用财政收入来发动战争,倒还不如采用西夏战争中向大宋商人融资的模式,朝廷所付出的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已,但却能够换来大量的战争经费。而且比如像农田、牧场甚至是盐场、矿藏等,有了商人的参与其中,大宋朝廷不过是出卖数年的所有权而已。等年份一到收回的时候,那可就是收回一个完整经过前期建设的牧场和矿山,朝廷也省去了前期的投入。
现在大宋军队已经完整地控制了长城以南的辽国区域,燕云也被大宋纳入囊中,可以说大宋朝廷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这个时候就算商人参与进来对大宋朝廷来说也是可有可无。
不过在考虑到燕云地区一直以来便是辽国的经济支点,契丹人从唐朝的时候便开始接受中原农耕文明,然后趁唐末五代之乱趁势而起建立国家到现在,契丹人可以说是历史上汉化最为彻底的游牧民族,他们已经基本上变成农耕文明了。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上至少有百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随着契丹人的汉化越来越深入,他们对燕云十六州的开发也越趋近于成熟。除了在农业耕作技术上相对于宋朝还显得落后之外,其他诸如水利灌溉等都建设得非常完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