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望外,毕竟他也不想契丹人当中出现几个类似萧佑丹那么厉害的角色,不用多了,只要两个恐怕王静辉这辈子只能龟缩在驸马府中不敢露面了。
耶律金贵对大宋方面突然提出的这个要求,经过仔细思虑后并不感到奇怪,对于“小王驸马互派常驻使节”的传闻他早就知道了,不过大定府方面因为害怕常驻辽国的宋朝使节刺探辽国的信息而拒绝,不过辽国方面也接受了派遣重要官员常驻汴都的邀请。对于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耶律金贵对王静辉是十分佩服的,以前他也没有少和萧佑丹共事过,尽管双方派别不同,但这并不妨碍萧佑丹对他详细介绍王静辉。
也许王静辉的年轻使得耶律金贵多少存了几分轻视之心,但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尤其是在谈判桌上的交锋后,耶律金贵就再也不敢小瞧这个年轻人了。对于要求耶律金贵常驻汴都开封,耶律金贵本人并没有在意,他可不知道这是王静辉为他设下的套子——现在辽国的信使走的路也就是这么几条,由于辽国方面的情报网建设非常有效,基本上大宋情报局想要截留耶律金贵的信件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中途有三个截留点,足够大宋情报局下手做文章了——他们已经仿造了耶律金贵和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三份来往书信了,就连他们的私人印章也照样造假——大宋情报局在这方面可没有少下功夫,也好在大宋文治昌盛,对于仿造别人字体和印章的人才也比较好搜罗,仿造出来的信件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当初他们的考核试题便是便是苏老大的一封家书,结果苏洵愣是没有识破,这也让大宋情报局的胆子大了许多。不过这样的考核项目最终还是被严密封锁起来,不然让苏轼得知大宋情报局这场“恶作剧”,那他非找王静辉拼命不可。
其实大宋情报局截留敌国使节信件并且仿造不过是牛刀小试罢了,王静辉当初之所以搜罗这样的人才进入大宋情报局,完全是因为他策划跨海登陆作战的需要——这个时代没有电话,更没有无线电,通信情况好一些的可以像大宋这样使用信鸽作为传递紧急情况的工具,不过也只有大宋才有能力使用信鸽和鹞鹰来建立情报传递系统,而辽国则根本没有意识到其中巨大的军事政治意义。
契丹人传递信息的渠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通过信使传递,这就给了王静辉空子可钻——他要借用这些“仿造高手”来对辽国发动最原始的“信息战”!现在大宋情报局手中掌握了辽国中京道、西京道和南京道的官方信使的路线图,并且配套的还有这辽国三道地政军要人物的笔记、私章、官印,比较复杂的还有他们所使用的特有的标记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