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诸臣,见到臣子们大气也不敢出,才脸上露出了点笑容。萧关一战捷报传回之后,朝中便已经有股风向在蠢蠢欲动。诸多大臣都以为大陈已经站在了天下之巅,似乎不论是中原七国,还是北方突厥,都早已经不是对手。似乎只要朝廷大军走出要塞坚城。主动出击,便能将这些敌人一网打尽。
这种想法最多的还是普通的民众,然后是不少的文臣,甚至连军队中的一些将领也渐受此影响。在回洛阳的路上,陈克复已经接连收到北方防线的总指挥李靖元帅的数封信件。都言及北方前线诸多将士请令出战。
这是一个不好的苗头,因萧关之战,百姓与朝中都有了轻敌的想法。普通民众百姓如此想,这是好事。毕竟与其如百姓惶恐不安。抱有这种自信,对于地方安稳是极好的。
但是。百姓能如此想,大臣们却不能这样想。前线的将士更不能有这样的想法。
现阶段内,陈军的实力虽然自信能够不惧任何一方势力,但是,打一打二没问题,而现在陈军却基本上与整个中原与草原为敌,陈军虽然无奈走到这一步,但却还没有强大到能够辗压所有敌方势力。
攻下萧关,更多的还是出其不意,与坐享了关陇三国内战的渔人之利。
适当的敲打敲打,让朝中的文武保持清醒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眼下这场关系着朝廷生死存亡的大战。不过一味的自损士气也并非好的方法,一路上,陈克复也是思虑良久,最后还是决定换个思路解决这次的麻烦。
特别是当刚回到洛阳,便收到了来自目前驻守于北方最前线,河东与河北的桑干河通道上的马邑恒安镇中的王仁恭的请战信时,他更加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王仁恭不是普通的将领,这是大陈的十大元帅之一,而且先前陈军与突厥的第一场大战,便是在这位老帅的奋不顾死的勇战中,才取得的胜利。
如今王仁恭所部在恒安镇休养多时,这个时候提出请战,绝非是莽撞之举。
事实也是如此,信中王仁恭详细的述说了眼下雁门关以外的战场形势。自突厥与中原七国的盟约没能按计划执行之后,统叶护的兵马虽然暂停了攻陈计划,但大战虽然暂缓,不过小战却并没有停止。
数月以来,突厥一直在集结兵马,同时补给运输粮草。另一方面,突厥又同时出兵草原,主动进攻铁勒的同时,又出兵向库莫奚、霫国的边境上派遣兵马,摆出了一副要先肃清草原后方,然后全力南下与陈军决战的态势。
与此同时,统叶护对于先前在白道奇袭重创于他的王仁恭部也没有放过的打算,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