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得子弹威力大增不是膛线,不是燧发装置。而是米尼弹那独特的结构。
膛线使得火枪命中率大大增强,燧发装置只是一种点火装置而已,对子弹射程的增加并没有任何帮助。
相反膛线枪由于膛线之间会漏气,还会大大地减少子弹的射程。
吕岩直接将米尼弹和火绳枪结合起来,使得点火后,米尼弹可以扩张紧贴枪膛,比起膛线枪大大减少了漏气减少的能量。
这样出膛时可以获得更加狂暴的能量,射程甚至要超过米尼步枪,君不见后世的坦克为了获得更加强大的出膛速度,使用得都是滑膛炮。
不过这样做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缺少命中率,以及更容易炸膛。
不过缺少命中率可以通过密集的排枪射击来解决,容易炸膛可以减少装药量,增加枪管厚度,总之这些都不是问题。
“王爷真是大才。”
戚继光心悦诚服地说道。
吕岩也是哈哈大笑起来,那些膛线枪他不敢居功,不过将米尼弹和火绳枪直接结合起来,却的确是他的独创。
很多东西都是一层窗户纸,只要一点破,就能产生巨大的效应。
不过很快吕岩就是一阵苦笑,决定将这种方法彻底地雪藏起来。
不然一旦推广开来,明朝的实力势必大大增强。
因为这对技术的要求含量为零,只要知道了就能做。
接下来试验的则是抬枪,抬枪可以说是满清独有的武器。
众所周知,想要提升火枪的射程,提升倍径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而抬枪就是提升武器倍径的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
抬枪一般指放大版的火枪,两厘米口径以下的称之为抬枪,两厘米口径以上的称之为抬炮。
抬枪和抬炮结构无异,只是重量更重。
后来为了方便,将抬枪和抬炮统称为抬枪。
整个枪的尺寸在两米左右,它的结构和一般兵丁使用的鸟枪几乎完全相同,重约15公斤左右,几乎比得上最小号的虎蹲炮了。
抬枪之所以称为抬,就是需要两个人才能使用。
使用的时候一人站在前方充当枪架,将抬枪放在肩上,后边的人则瞄准射击。
抬枪的威力非常之大,射程也是极远,能够达到2000米到4000米。
在19世纪镇压太平天国、两次鸦*片战争中,抬枪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甚至在中日、中法、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时,抬枪也仍然在大量的使用。
中日战争时,清朝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