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也不愿意拖延。
那么从现在开始,京师就要做好御敌的准备了,首先是城防必须加固,其次是京师中的军马要进行调配,最好的办法就是据城而守,拖延时间,时间对大明有利,时间拖得越久,胜算越大。
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冒险,问题是冒险不值得,因为大明的赌注是国运,而蒙古人来无影去如风,就算败了,那也损失不大。
心里有了计较,柳乘风也赞同杨廷和的计划起来,杨廷和极力反对皇上亲征,又要求立即发旨各镇勤王,用意和柳乘风不谋而合。
柳乘风见朱厚照仍是一副不甘心的样子,连忙道:“陛下,楚军有水师十万,陆师亦可抽调十万出来,现在京师有难,楚国岂可袖手旁观,微臣恳请陛下准许楚军乘舟北上,于天津、塘沽一带登陆,抗击蒙人。”
楚人毕竟也是汉人,大明是楚国的母国,柳乘风的估计是,边镇那边至多也就抽调十万人至京师一带,京师有二十万左右人马,这些都还算是可以与蒙古人一战的军马,至于其他各镇各卫的军马大致能陆续抵达五十万以上,不过这都是军户,战力低下,不堪一击,打顺风仗或许可以,一旦有什么闪失,保准是望风而逃。为了增加一些保险,楚国出动一支军马北上却也恰逢其时。
不过楚军的战力,柳乘风可没有太多的保障,毕竟刚刚编练,能有新军一半的战力就算不错。这不是战力如何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这个态柳乘风非表不可。
朱厚照叹了口气,点头道:“好吧,难得你有这份忠心,朕准了。可是朕觉得,蒙古人”
杨廷和怒道:“陛下,眼下只需固守京师即可,其余都不必讨论。”
朱厚照一时语塞,道:“朕只是说”
“陛下”李东阳苦笑道:“陛下,眼下还是稳妥为上。”
“可要是蒙古人不克京师,而侵夺宣府、辽东呢?”朱厚照也不是军事白痴,甚至可以说,他比内阁的这三位大学士更专业一些。
朱厚照提出了一个假设,按照阁臣们的构想,将所有的军马全部布置在京畿一线,这就等于是放弃掉了辽东、宣府、蓟州,假若是蒙古人愿意决战还好,假若只是一面牵制京师的军马,却又分兵去攻打九边,侵夺辽东,那么大明朝可就血本无归了。
这也是朱厚照觉得有必要亲征的原因,以他的姓子,宁愿在九边与蒙古人一决死战,也不愿困守京师,看上去困在京师确实是稳妥,可是损失也是不小。
杨廷和正色道:“若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边关各镇可弃一二,可是京师却绝不能出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