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在我,我就做个周文王,这句话也未必就是确确实实地暗示他的儿子代汉自立;而是说如果真的天命在我这,那你就去代,如果天命不眷顾我,你就别代,你就继续做你的魏王,做你的丞相,我们只要掌握政权就行了。他是这样的一种两手的打算,是听天由命。但是,该做的事儿必须做,步子一步都不能停下来,所以才有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或者说这一系列的得寸进尺。先是“如萧何故事”,然后是“封魏公”,然后“晋魏王”,然后享受皇帝的一切礼遇待遇,一步都不停。
那么这一系列的行动或者说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封魏公”,这是个转折点。为什么是一个转折点呢?表面上看起来,封公和封侯只是在爵位上升了一级,因为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但是你要知道汉代这个时候,公爵和侯爵它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侯爵它最多有封邑、有封地,而公爵可以独立建国,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他可以建宗庙和社稷。事实上曹操封了魏公以后也建了宗庙和社稷,在魏郡。社稷是什么呢?社稷就是社坛和稷坛,社坛是祭祀土地神的,稷坛是祭祀五谷神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我们先民认为谁掌握了土地和粮食,谁就掌握了一个国家,就掌握了国家的政权,所以社稷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一个家族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国家的话,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庙、建社稷坛,叫做建庙立国;如果要消灭一个国家的话,那么打进它的首都以后一定要把它的宗庙和社稷坛给它毁了,叫做毁庙灭国。那么曹操封了魏公以后,在邺城建立他魏国的宗庙和社稷,就表明他已经建立了一个独立公国。我们现在还不能叫它独立王国,因为曹操是公爵嘛,独立公国。
那么这样一个建议是谁提出来的呢?是董昭提出来的。那么这是董昭的创意,还是曹操的授意呢?我们现在搞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是曹操想做的事情。曹操在此以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三件事情:一个是扩地,就是把他的封地由十五个城变成了三十个城;第二件事情叫做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并成了九州以后,并州、幽州、司州的四个郡归了他冀州,就是曹操把地盘扩大了;第三个就是造舆论。那么造舆论呢,那当然用不着曹操自己动手,也用不着自己动口,有的是人帮他造,比方说董昭啊。那么董昭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我们注意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就是董昭的主意。董昭在三国史上只算一个次要人物,但是每次都出现在关键时刻。那么董昭就大造舆论,然后群臣联名上书给皇帝,请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