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的热点人物,有关易中天的报道频频见于报端,他所带动的文化热点被媒体称之为“易中天现象”。《新京报》开辟专栏谈论“易中天现象”,《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学术超男”易中天》让易中天又增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头衔。当然,在这些热闹声中也夹杂着一些批评的声音,甚至有些专家和学者对“易中天现象”提出了质疑。
支持与反对,赞誉与指责,面对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易中天会如何应对?与易中天面对面,共同解读“易中天现象”,《百家讲坛》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主持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样《百家讲坛》不只易中天一个,为什么你现在最火?易中天的诀窍在哪儿?
易中天:没诀窍,我没有任何诀窍,很简单,我就是平时怎么说话,到了那儿还这么说,你要问就只有这一条。甭管我面对的是谁,我的说话方式是不会改变的。好像也未见得就是我最火吧?
主持人:又是我的错觉?
易:不知道,这个问题我没研究过,也没人做排行榜,而且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我没有任何诀窍。
主持人:当初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呢?
易:直接原因很简单,就是《百家讲坛》找到我,说我们想请您来做一个主讲人。我是知道有一个《百家讲坛》,但是我从来没看过,因为我这人不看电视,我当时以为就是和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一样,就是一个在学校里面或者在一个公共场所面对观众所做的一次演讲,然后它录下来,剪辑了就播出来。那我说没问题,因为这种演讲做得多了,不过换一个地方嘛。去了以后我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很直接的原因,很简单。
主持人:为什么接受呢?
易:这个很简单啊,你是一个教书匠,教书本来就是你的本分。
主持人:那你喜欢上电视吗?
易:当时也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因为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这么忙吧,总还是有些空闲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嘛,闲着人家电视台请你去,你去了以后做好了做坏了也无所谓,它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学者可以有两条选择,一个是为人生而学术,一个是为学术而学术——这里面没有高下之别,我认为啊,我丝毫没有批判为学术而学术的意思,而且我非常赞成为学术而学术,而且我非常敬重那些真正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我不喜欢的是那种比方说为职称而学术,为名利而学术。
主持人:但是我们听到的结论可能恰好相反,电视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住在书斋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