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解缙 5岁,父教之书,能应口成诵;7岁能著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赴京会试列第七,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选为庶吉士。解缙初入仕时,常侍朱元璋左右,以致太祖皇帝曾说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足见解缙出道之早,以及其受器重之程度。
照理说,解缙侍奉太祖,“义则君臣,恩犹父子 ”。这层关系,似乎可以飞黄腾达。然而,实话实说,解缙文才出众,做官却是不够老练的。朱元璋说“知无不言 ”,他居然也信了。这说明他年轻气盛,却有点幼稚。于是,他给太祖皇帝上了一个万言书,慷慨陈词。这篇东西,《明史 ?解缙传》有 “转摘 ”,通读之下,言辞显然是有诸多不敬的。不久,解缙又写了《太平十策》,再次向朱元璋陈述其治国之策。朱元璋的反应是什么呢?“帝称其才 ”。
呵呵,居然是肯定的。但是,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词句,以朱元璋之为人,他居然会高兴,似不足信。不久之后,朱元璋便借口一件小事,责备解缙 “散自怒 ”,将其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将他从身边赶走了。或许,解缙应该引起警惕了。然而,解缙又干了几件傻事。比如,他居然替郎中王国用捉刀上疏,为韩国公李善长辩冤。这种文章,朱元璋一眼就能看出来。朱元璋滥杀功臣,及致杀李善长,自有其政治心计于胸,岂容你解缙说三道四?于是,朱元璋将解缙之父召进京,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一句话,将 22岁的解缙打发回家了。也够狠的,一批就是 10年的 “长假 ”。
倘若说,解缙回江西吉水老家,专心闭门著述,说不定其人生轨迹将重写。然而,解缙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以进京吊丧为名,重返京城,居然就待在那里不走了。他的目的是明显的:伺机重出江湖。在他看来,以才报国,一展所长,当是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