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方家甚的人家,前头宅子里、两头巷弄里,里外里这么些个支房在,读书人不知凡几,别说童生秀才了,饶是举人进士,甚至于庶吉士老翰林的,都不在少数的。
一秀才功名,还真拿不出手来。
搁外头或许人五人六的不得了,可搁方家,也就抵得上十两银子的月例罢了。
不管是酸,还是真个不入眼,事实就是如此。
直到旧年,大堂哥受邀过来方氏家学念书,因着方案首的缘故,大伙儿这才开始重新审视秦家。
再到不久之前,两人结伴外出游历,消息传出,倒吸口凉气的,自是不在少数。
也是从这一刻起,好些人家方才开始正视秦家。
当然,本就与秦家已经有来有往,第一时间就听说了这则新闻的这些个人家自是不算在内的。
方良又去寻了方管家说话,俞阿婆则是特地去了趟郭嬷嬷家,给她捎去喜讯儿。
毕竟郭嬷嬷同郭掌柜虽不是血亲,可到底俱是方老太太身边的体己人,两家人互相帮衬了半辈子,交情自是不可谓不深的。
何况郭氏独自嫁来南边儿,郭嬷嬷本来就对她多有照应,天大的喜事儿,自是要叫她也欢喜欢喜的。
又拿了一篮子从秦家带来的时令野菜送她,新鲜水灵,吃个清甜。
郭嬷嬷果然欢喜,只闲话片刻,就问起了耳朵里刮了一句半句,秦家出的这起子糟心事体来。
俞阿婆一拍大腿,就细细同她将前情后状说了一回。
饶是郭嬷嬷跟着方老太太,见多识广,亲耳听到这么桩事儿,都半晌没能回过神来,送走俞阿婆。转身去了青云山房,就原封不动的又说给方老太太知道。
家里的服侍的一茬接一茬,方老太太记性再好,也不能记得一个脱籍十来年的小丫头。
不过郭嬷嬷是办老了差事儿的,早就把黄氏娘家、夫家的底细,还有黄氏在自家当差时的往事儿翻了个底朝天。
只觉脸上无光。
虽不是他们家的世仆出身,可到底一个锅里吃了那么多年的饭,借着他们家的名头配了门好亲,结果不但把日子过成这幅光景,还做出这样有伤阴骘的事儿,谁人心里能舒坦。
方老太太听说后亦是一愣的,虽然之后除了叹了句罗氏必是伤透了心,就甚的都没说,可郭嬷嬷知道老太太心里没放下这事儿呢!
所以这些天来一直让人留心着,这会子一得了消息,自是要过来说与老太太听,叫她安心的。
把惩处告诉给方老太太听,还道:“……据说崇塘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