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见识,天下知名的重义之人。士元之死,也确实让人痛心,伤心的人岂止他而已。算了,不谈这个,眼下,曹操已得汉中,他若入川,你我担子更重。说实在话,我是很想说服赵羽为主公效力的。”
诸葛亮叹气:“孝直,算了,子玉身上负担的情义太重,他无法安心为主公效力,他不出仕还好些,真正出来,反而放不开手脚。就这样吧,我们还能侧面获得他相助。上次,我提出地农桑种植规划,就征求过子玉的意见。”
法正摇摇头:“真是一个怪人,捉摸不透的人。怪不得主公每每提到他,就有些郁闷。”
诸葛亮苦笑:“眼前放着一盘上等佳肴,却只能看,不能吃,换谁都很郁闷。且不说主公,就是那孙仲谋和曹孟德,面对子玉时,何尝不郁闷。”
时间过去了两个月,袭击地人一直没抓到,这件事也渐渐在人们心中淡忘了。加上刘备出兵汉中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没有人再提起此事,连诸葛亮也将此事丢在了脑后。只有赵羽根本没有放下此事,他表面上不在意,内心深处却觉得这件事并不一般。因此,他更谨慎了,连去酒楼喝酒也不了,躲在家里不出门,生怕真会有刺客找他。这种疑神疑鬼地想法一直到刘备兵发汉中地时候,还没从他脑海中剔出。
刘备和诸葛亮却不明白赵羽为什么突然变了,以往即便不愿意参与政事,却在农经水利等方面很主动发表看法,还经常亲自以身示范指导别人。现在的赵羽却很少说话,也不去熟人大臣府上串门了。诸葛亮后来似乎有些明白赵羽地心境,想着他就此完全脱离政治也是好事,故而也不去理会,但刘备看在眼中,就多了想法,你赵羽在曹操和孙权那里都很会出主意、帮忙,到了我这里,竟然缄口不言,是不是对自己有看法,或是有了其他想法?
虽然心里有些不自在,刘备却没有放弃争取赵羽的行动,他经常在与诸葛亮谈论政务的时候把赵云叫上,明里是征求他的意见,实际上是问赵羽。赵云完全理解他们的意思,回家就把问题扔给赵羽。几次下来后,赵羽也有些明白了,涉及农耕,茶桑等问题,他也尽力给予回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而涉及军事和扩展的问题则还是一问三不知。赵云从他这里获得答案后,立刻去禀报了刘备,刘备见赵羽并不是完全不搭理自己,也稍稍舒缓了一下,暗示诸葛亮,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与赵羽多多交往。
但眼下与以往大有不同,诺大的益州也不比小小的新野和几个郡的荆州,复杂的地理和人群,奢靡腐败的豪门作风,松弛无度的法治观念,紧张的财政,军队粮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