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变得非常顺理成章——因为是班长,所以我必须更多地去认识其他的同学,更多的同学也会认识我,你认识的人越多,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感越少,而你对环境的感觉越好,你的心理状态就越好,你越是经常地微笑,越容易和人相处、让人亲近,自己开心。
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开口和陌生人说话,在陌生的环境里迅速地交朋友,都并非是一件很容易和自然的事情。这的确与性格有关,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的人,不知不觉从态度上就会流露出不愿意和人交流的信号,愿意保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comfortzone”的小天地里。但是,如果你真心希望多和别人交流,如果你觉得你的问题更多的是出在技巧上(脸红、口吃、有奇怪的口音、不知道说什么、不会讲中国话——感谢你还在看我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最容易做到也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去做的,是改变你的态度。态度仿佛是弥漫在你身边空气中的化学信号,一句话也不用说,当你的态度不一样,你与别人交流的感觉也不一样。相信我,一个不太说话且感觉上也不太想和人说话的人,和一个不太说话但是感觉上很友善很希望与人交流的人,当他们站在一起,你的感觉会非常非常不一样。
基本上在我看来,大学生活对于新生来说需要适应的最主要的就是人。宿舍生活习惯、食堂伙食、讲课风格、考试角度这些因素其实都不会是无法克服的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习惯,感觉会越来越自然。然而对于人、和如何适应独立地处理与身边人的关系,却是一个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拖越大的问题。
在这里我不想细细地展开如何去适应新类型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生活模式的具体策略了,操作性的指引实际上很容易在现在的书店里找到——从卡耐基的《人生的奥妙》到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其实操作性的智慧并不复杂,关键还是在于你的态度和愿意去改变与调整的心态。
需要去适应的还有很多很多,新生的话题简直可以写一本书。非常幸运的是我刚刚在网络上读到了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这个问题总结最好的一段文字,那就是北大法学院朱苏力院长对2003年入学的大一新生所作的演讲《这一刻,你们是主角》中的一段——朱苏力院长不仅仅是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个高超的演讲家,每年在新生入学、老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字字珠玑——这些文章传播在网络之上,如果你有时间,应该去好好读读。就让我凿壁偷光把下面这段文字引述出来:
你必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