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
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详孔颖达疏。
《通典。礼四五》:“周制。。。。。。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错;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又“大唐制:诸彝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
解释了一遍,徐平还是有些不明白。万珊珊白了徐平一眼,徐平立马不说话了,万珊珊继续说:“赵佗就算不逾制,起码也是三重棺椁,就是外面两重椁里面一重棺。这就是问题域的所在了,你知道古代的棺椁有多大吗,小的都赶上两间房,汉朝时期的黄肠题凑更是大的出奇。要制作一重棺椁要动用上万人,安装的时候也是这样。”
我接着万珊珊的话对徐平继续解释:“要把这么庞大的棺椁运到里面,必须有一个足够大的洞口,也必须要用一条足够好的路。我们见到的窟窿最大的也不过是向大汽油桶一样大,站着根本进不去。这么大的洞,要往里面运送一根巨大的木头,怎么才能运进去。所以说,这里肯定有一处大的洞口,只是被什么遮挡住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一片找出那个洞口,那是这个陵寝的真正入口。”
“可是要怎么找,就算把范围缩小了还是有些大!”徐平有点愁眉苦脸的。
我踢了踢脚下东西说:“不用走远了,就沿着这里往上就行了。你看看,这些是还没有拆完的木架,估计是当初搭建台阶时用的。这里正好冲着桥的方向,也是我们过来后发现的那条路的延伸方向。我们就在这附近找一下,应该不会太远。”
我告诉他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就在这附近记性。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