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慧慧每每见此就要叹气,为什么她是个废材穿越者呢?房子不会盖,瓷器不会做,金属也找不着,现在连马鞍马镫都没办法找到替代品。不过,这些消极的心思没有存在多久就被她丢到后脑勺去了,眼前春播是大事。
因为播种的面积比较大,产量可观,常慧慧还是采用了最原始的播种方法,就是直接撒到土地里,草原上田野里处处可见种植队忙碌的身影。
采集队后来被常慧慧更名为种植队,陶这个队长在播种之后很不负责任地把除草的担子扔给霍虚和华长老,反正大家都是做熟了的。
因为要开发新的陶器以及在牛山正式建立据点,常慧慧亲自带队去了牛山。去年北岸炎族获取大丰收,部落里的红米去壳后把各处仓库装的满满,表示养活新增加的几千族人毫无压力,甚至还有很多剩余,足够他们吃两年不止。这次去牛山,就带上了很多食物和各种生活用品。
霍虚这次下足了功夫,有狩猎队保驾护航,她把牛山一带的黏土从黑炭里几乎全部翻找一遍,一边选土一边记录,还要给随着前来制作或者学习制作陶器的年轻人解说。
陶对黏土陶器的知识不如霍虚,可是对牛山的熟悉是别人不及的,两人合作两相得宜,遇到对黏土知识有冲突的地方又争锋相对。不得已常慧慧也恶补了些陶器知识,根据自己的物理化学经验作了调整,实在不能调和矛盾时就让大家以实验来证明。
对于陶器,除了曾经在陶部落亲手制作过一次,以及后来在交换会上学会了听音辨质之外,常慧慧的认知十分可怜,这次也算是开了眼界。他们还发现了新的黏土,是霍虚和陶从前从未见过的,常慧慧让人运了一些回去以作实验备用。
另外就是有颜色的陶土,常慧慧虽然知道其中很可能含了某种金属,但是现在的陶窑水平达不到提取的程度,她的那点知识面对提高陶窑温度的难题束手无措。
在大山里转悠了半个多月,几乎踩到牛山每一寸土地,霍虚和陶商量下后宣布今年的第一窑可以开了。
开窑之前,依照惯例要先举行祭祀,之后制陶的过程由霍虚全程巡查。新式的蒸皿等陶器,常慧慧先自己捏出个造型,大体的改变就是陶罐的口要开的大点,因为尺寸难以把握,就没有做盖子。
“蒸皿主要是在陶罐腹中要有一圈凸起,一定要捏得整齐在同一个高度,你们看这里,大概就是中间的位置,到时下面放水,我再编织一个合适的竹皿放在凸起上,把我们的红米放上面,到时就蒸好了。”常慧慧一边给大家做示范,一边解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