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胡平也不客气的呷了一口茶,就开始把花山迷窟第29窟第六石室墙里面挖通的几个小石室,可能藏着质量极高的文物,大致跟徐承恩说了。
徐承恩当然很兴奋地不停发问。
「为什么确定『花山』就是楚简上提到的『復山』?」
「因为花山迷窟在安徽省黄山市东南,确实也位在战国末期的楚国郢都寿春,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寿县的南方。而且29窟第六石室的第三小室东墙上明确刻着『復山资、敬保用』,足可证明在地理上,现今的花山就是战国末期的復山。另外,此六字的『圆笔纵势篆体』,是战国中期以后楚国惯用的字体。还有第三小室其他两面墙上的浮雕,也都是战国后期楚国和西汉初期的风格,这些条件都支持花山迷窟的打造,在时间上是战国末期楚国王室的杰作。」
「如果战国时期的復山,就是现在的花山,除了藏宝以外,至于搞这么大规模?开凿这么多洞窟吗?当时开凿的目的究竟是甚么?已经有眉目了吗?」
「目前还没有田野考古的出土物可以解开这个谜,看看徐老哥以后在文献上能不能找到答案。」
「为什么那两个开门的带勾那么难找?有进展吗?」
胡平只简单地告诉徐承恩,「已经动用国安部,而且带勾有些眉目了,线索应该在台湾,相信很快会有更进一步的讯息。」
「这宝窟里面可能有哪些文物?既然要动用国家的力量,可不能只是些石头、箭簇吧?」
「初步运用『地质透视脉衝仪』的探测影像,可以确定有几百件良渚文化的高质量古玉,其他还没法确定的良渚古玉,恐怕还有数倍之多,甚至于数十倍也有可能。其他的文物尚未可知,但就宝窟的防护部署,以及金属探测的回应来看,其中肯定有大戏。」
至于良渚古玉藏在楚国宝窟的合理性,徐承恩听完胡平的分析,也持高度肯定的态度。
徐承恩自胡平口中,亲耳听到了他最在意的讯息,不免宽心地整个人放松了。还特别自告奋勇地说,自己在台湾有不少的熟人,如果找带勾有用得到他的地方,儘管开口。
末了,两个人对于楚简里面提到「伊尹返吴代王南寻復山」,这第二段的「命辞」,交换了一下意见。
总的来说,当时楚国伊尹应该是春申君黄歇,他的封地原来是在淮北,因为要抵御齐国,楚国在淮北设了郡,所以楚国考烈王另外改封春申君于江东吴国故墟。
但是,之后战国五雄最后一次的和纵攻秦行动中,春申君鼓吹考烈王当「纵长」,号令楚、魏、韩、赵、燕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