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一打探,你猜怎么?”
唐瑛笑笑:“朕又在开我的玩笑了。是,那一大片田地是臣家里和周围邻居们的。这可不是臣自夸,臣家里田地中的小水窖,已经建成了五六年了,经常保养使用,所以,在此次大旱中,终于发挥出了大作用,将旱灾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
“唉,你给朕提出小水窖的建议,也有三、四年了吧?你去年回到长安后,曾建议朕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兴修小水窘,并修正各处的水利设施,朕虽然给下面的人提了,但今天看来,还是下手太晚,动作太小了,否则,今年的大灾也不会影响这么大了。唔,今冬吧,今年冬季里,一定要让各地官员抓紧这个水窖的建设,还有你提过的那个水库的修建。”
面对李渊的感慨,唐瑛只能笑笑:“如此的大旱,那种小水窖的作用也不大了。臣家里的小水窖之所以作用还可以,主要是洛阳地区今春还是下了点雨的,加上那些小水窖数量多,所以积蓄的水量基本够用。并州这几年也建设了不少小水窖了,只是大家没经验,有了今年的教训,估计明年都能积极一些了。”
人都有一种懒惰本性,没见到成效的新生事物,被接受的程度都很低,所以,即便并州、河南、山东,包括长安周遭都挖了不少小水窖,但人们并没怎么用心,所以,成效也没出来。加上这几年里,李渊父子的多半心思都用在了稳定政权和争权夺利上,小半的心思也被突厥人等占据了,哪儿来的时间去注重这些民生建设呀。
想是这样想,唐瑛却没这么说。不过,她心里也想到,不管怎么样,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只要大唐上下通过这一次的大旱认识到了小水窖的好处,想必明年真能在全国推广小水窖,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了,这样一来,百姓就有福了。唔,我是不是找个借口,再出去跑两年?
“瑛儿,你有这些方面的才华,就多帮帮太子,别每次见到他都板着脸,不想说话。再说,日后你就是大郎不可缺少的身边人了,老跟他怄气,对你们俩都不好。”唐瑛的沉默让李渊误会了,想起这段时间,唐瑛对李建成一直是不理不睬,也不主动前往东宫,他就感到头疼。
唐瑛何尝不明白李渊的暗示,但她实在不想谈这种问题,转念想到一个法子,她赶紧把话题给扯走:“陛下,我突然想到一个主意,或许,既能减少饿死人的事情发生,也能抓紧水利建设,嘿,您想听吗?”
“唉。”听到唐瑛再一次地回避了自己的话题,李渊忍不住想扶额长叹了:“说吧,说吧,朕听着呢。”
“嘿,陛下,咱们今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