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地拿出来的。
“又比如,您启发和引领的某些技术创新……”
明远默然:就以水轮大纺车为例,没有数年之功,这样的机械不可能马上就完成改进,并在民间推广流行。
再比如他豪掷蝴蝶值,使用“争分夺秒”卡,推动生产出的火器,目前的产量尚非常稀少,还远远无法为大宋禁军全军配置……
“因此,按照试验方的测算,在10年以后,您对这个北宋社会的改造将在55%扭转北宋的国运,20年之后,这个指标将达到58%,30年后将达到59%。”
明远一听不对:怎么?无限向六分熟接近?
50年后就是靖康之变了,他却在60%遇到了瓶颈?
“对,您目前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必然影响,最多只能达到60%。其它都要靠偶然因素。”
“偶然因素?”
明远吃惊不小。
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坦然了。
“像郑侠那样的因素!”
如果没有郑侠那火上浇油般的《流民图》,王安石或许能够撑过这段艰难的时刻,等到旱情自然而然地缓解。
“对对对,亲爱的宿主,您真是太聪明了。”
1127又恢复了拍马屁的习惯。
“历史是由偶然性和必然性同时创造的。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偶然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小。因此世人会觉得历史是由一连串‘巧合’造成的。”
“当然,那些偶然因素背后也有必然性所决定的历史方向,偶发的事件很可能只是打加速或者是推迟了变化的发生。”
“但1127可以打包票,您所改变的这5%,都是针对历史必然性的重要影响。”
明远“嗯”了一声,坐在挽马背上,继续出神地思考他在这个时空的行动方略。
*
熙河路,宋军刚刚攻克未久的河州城城头上。
传令兵梁平低头向城墙下望,放眼所见,到处都是一副大战之前的忙碌景象。
大批大批的粮秣被捆扎着装上运粮的两轮车,车辕被套在耐力较好的驴子、骡子身上;
宝贵的战马则被集结于一处,正美美地饱餐着掺杂豆粉的草料。擅长驯马的士卒正在努力为它们套上辔头与嚼子。
除了粮秣与牲口,大多数士兵正在保养自己的盔甲与良弓,各帐兵丁正排队将一捆又一捆的箭支令至各营驻地,再分发给众将。
梁平上下左右看了一圈,忽然见到两个熟悉的同袍带着人,将两驾特别设计过的大车赶到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