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看得见的人还要透亮。虽然年纪大了但她绝不会是一个满足于安富尊荣、静心颐养的皇家老太太。可是弟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不久,父皇生前任命的丞相卫绾被免职。卫绾原本是父皇的车夫出身,在朝中做官掌权时间不长,父皇也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这样的人可以随时任免,不会形成干预朝政的政治势力,因为父皇深深记得当年自己登基之初受制于元老功臣的情形,不想让心爱的小儿子再受这份窝囊气。弟弟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轻易罢免了卫绾。祖母的内侄魏其侯窦婴为新任丞相,母亲的兄弟田玢为太尉,这样既可以取悦于两宫太后,以示孝道,又可以利用他们的权势和声望驾驭元老大臣,更主要的是,窦婴、田玢都是推崇儒术的人,与弟弟志趣相投。
但同时舅舅也是一个权力欲望很重的人,卫绾被免职后,他就开始觊觎相位。但亲信籍福劝他,“魏其侯窦婴已经贵盛很久了,在天下有很重的威望,而您现在才刚刚兴起,各方面都不如魏其侯,即使皇上要让您当丞相,您也应该先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了丞相,您必然是太尉。太尉与丞相同等尊贵,而您又得到了谦恭让贤的美名,这对您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舅舅听从了这个意见,并让母亲意告诉给弟弟,果然,弟弟任命窦婴为丞相,舅舅为太尉。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在干政了,虽然有祖母在,母亲的权焰可能太盛,但祖母不在了呢?我说不好,但弟弟的性情不同于父亲,他会允许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吗?我曾对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母亲不置可否,想想也可以理解,她忍了这么多年,为的不就是今天嘛!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在弟弟的授意下,御史大夫赵绾上奏,皇帝已经亲自处理国家大政,建议以后不必再向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奏事。祖母终于忍无可忍,把弟弟叫去大大训斥了一顿,:“这不是又出了一个新桓平吗?”新桓平是文帝爷爷时的一个方士,自称能望气,骗得文帝爷爷信任,封他为上大夫,赐予千金,后来被人揭穿骗局,处以死刑。与赵绾根本不是一样的人,祖母这么做无非是对弟弟施加压力,铲除异己。但年轻气盛的弟弟没有理会。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太仆灌夫与长乐宫卫尉窦甫发生争执,将其打成重伤。这再一次惹怒了祖母,竟敢如此欺辱窦家人,结果弟弟抢先一步将灌夫调往外地。可就是这个灌夫,隔了不久又因犯法而闲居京城。
不久,宫里宫外的人开始对母亲的身份议论纷纷,母亲进宫前的那段婚姻和遗留下的女儿我在民间的姐姐,重新成了人们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