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请求刘凌纳妃的,出乎意料的是朝堂上地位最为显赫的两位相爷。
他们领着满朝文武跪求刘凌下旨选妃,也是从多方面考虑的。
怪就怪刘凌太勤奋了,身为帝王勤奋固然好,可历史上积劳成疾而死的圣人并非罕有,有些年纪轻轻便驾崩的帝王,很多便是因为内忧外患加常年操劳而留下的病根。
这些大臣思来想去,刘凌这般年纪,居然并不好玩,除了好酒以外也没有什么爱好,怎么看也不太正常,精力如此充沛却无处可用,只能强行理政,最终只能伤人伤己。
如果纳了妃,分散点精力在后宫里,就拿刘凌这般“认真”的脾气,想必“播种”也是很认真的,一年抱两三年抱十都有可能。
他们都私底下询问过太医,每个太医都极为肯定皇帝的生育功能绝没有问题,也没有什么隐疾,既然如此,就算他审美有问题,晚上关了灯宠幸妃子的能力应该还是有的吧?
说不得尝试几次*,食髓知味之后就不觉得人家丑了呢?
除此以外,刘凌的皇位越来越稳固,少壮派渐渐崭露头角,让故旧功勋和先帝时的旧臣都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这些人急需新的羁绊来维系君臣双方的信任和联系,少壮派们也希望能有更快的登云路更近一步,家族的联姻和族中女入宫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可皇帝迟迟不选妃,家中但凡有女儿的都不愿情愿定亲,就等着待价而沽,这件事早就造成了极大的不满,尤其是戴勇身后的勋贵人家,这些人家很多已经没有实权,所倚仗的就是长久以来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即便是戴勇这般的地位也架不住这般暗潮,不得不提出劝谏。
戴勇心里也有自己的担忧,自从皇帝上次让他和薛棣看过那封“遗诏”之后,他的不安就始终萦绕在心头,在他的私心里,如果刘凌后宫里有了女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许就不会再将这种旨意放在心上,那道“遗诏”也许就会变成“废诏”。
他愿意辅佐刘凌、刘凌的子嗣,却不见得愿意辅佐方孝庭的后人。
而陆凡背后的压力更大,名义上刘凌曾是他的学生,很多大臣都将期望放在了陆凡的身上,这件事已经被提起了无数次。
两位相爷,几乎是冒着皇帝可能厌恶自己的风险,怀揣着刘凌也许会剧烈的抵触这种“苦苦相逼”的劝谏的想法,在宣政殿早朝之上跪下来的。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平时一听到选妃就满脸怒意、甚至立刻就选择逃避的少年皇帝,在听到陆凡和戴勇的“直谏”之后并没有马上提出否决,只是皱了皱眉头,脸上露出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