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造反有关的将领和方党党羽全给用大锅煮了,向官兵投降换取朝廷的赈灾才提前结束的。
正因为方党作孽太多,没有人责怪皇帝“失德”,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认为是方党灭绝人性惨无人道引起了各种灾祸,哪怕因为蝗灾、旱灾、饥荒、战乱等原因让这些地区已经白骨露於野、几乎是死地,可皇帝德政一下,百姓们还能找到主心骨,在几年之内陆陆续续往北迁徙,重恳荒地、重建家园,响应皇帝的旨意恢复这些地方的生机。
但死的人太多,蝗灾在古代又是皇帝失德严重的证明,所以连正史上都遮遮掩掩,没有提及有这场蝗灾,只有一些地方上的县志和家载的家史里提过当时出现大规模的蝗灾,以至于“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的情况。
姚霁再怎么博闻强记也是人,不是电脑,这一点不见于正史只是一小部分学者曾经讨论过“久旱必蝗”的“偏门知识”,若不是这时候正当面才是乍然想了起来,恐怕一辈子都想不起。
一想到北方的惨状,姚霁顿时又是惊又是忧,再也绷不住自己的表情。
如果方党这时候还没灭,蝗灾自然是方党要头疼的问题,而蝗虫这种东西吃完了要吃的东西自然要迁徙,可那时候到处战乱灾民又多,这些蝗虫在春夏相交之际成灾,还没往南方怎么蔓延已经被饥民全部捉来吃了,甚至有不少人就是靠这些蝗虫活下来的,各个都拜祭起“蝗神”,谢谢这位神明送来食物。
但火药的出现提前中止了战争,方党北逃,萧逸率部追击直至幽燕之地,没了方党到处抓壮丁、派兵封锁阻止百姓逃窜,那些受旱灾和战乱蹂/躏的地区的百姓早就逃离了不能活的家乡,直奔没有受战乱影响的地区而去,整个战乱区域十室九空,春天惊蛰一过,蝗灾便起了,可没人去管。
吃光了所有东西的蝗虫们铺天盖地地就往有食物的地方去,旱地里能有什么草皮可食?自然是往南方庄稼未成的地方飞了。
朝廷还在想法子想要恢复这些地区往日的安宁繁荣,谁能知道灾祸就在眼前,甚至连萧逸率领的黑甲卫大捷,在幽州偏远之地抓获了方党仅存的余孽都无法使人心里能好半分。
姚霁没见过蝗灾,她甚至没见过蝗虫,但哪怕是百科图书上的一鳞半爪,也足以让她动容了,更别提这个时代视蝗虫如神罚妖祸一样的人们。
那老寺卿还在叨叨着该如何祭祀天地,该向神请罪,刘凌的眼睛却一眨不眨地望着姚霁,冷冷地开口:
“薛棣,把那封折子再念给刘寺卿听。”
薛棣应了声“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