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只活着,不怎么长。
虽然这是个小渔村,村里人多半以打鱼为生,可多半还都会种上几亩地,作为家里的口粮。更何
作为家里的口粮。更何况,还有些岁数大的,下不了湖的,都指望这田讨生活。
这一闹旱灾,原本很欢乐和谐的小村子,一下就变了样!
原来,早上农民们都是乐呵呵地去地里,见面热情地问候几句“吃了么?”“吃了!”,“干活去啊?”“是啊!您也是去干活?”;可现在,早上大家都是垂头丧气,见面问的都是“你家田咋样?”“哎,不咋地,苗儿都死了一半?你家呢?”“也要死了,这不,俺带着扁担呢,打算去小河挑点水浇苗儿”。
原来,村民们干活回来,都会给小孩儿采点野果,或者是抓个蝴蝶,做个小玩应儿地哄着;现在,从地里回来的他们都是唉声叹气的,连不懂事儿的小孩儿也都知道了村里是闹灾了,都不敢去烦大人,即使有些去烦的,多半也会被呵斥回去。
原来,晚饭过后,大树底下,路口上,都会有些老头儿老太太凑到一起,下下棋或者谈天说地,东加长西家短地聊天;现在,这些人还是会凑到一起,不过,却基本都是唉声叹气了……
要说,村里现在地长得最好的,就要数司夕田家的了。因为司夕田在养蟹的时候,专门挖了稻田少见的深沟,这里的水还没干,稻子靠着这个倒是还能正常的生长,应该算是一举两得,拯救了这些稻田。
看着自己家稻子和别人家的显着区别,冯氏和司夕海也不得不佩服司夕田。
后来,有些村民也学司夕田,挖深沟,然后去河里跳水。可这河都快干了,挑过来的水有限,浇下去也基本是直接就没了,用处还真不大。
司夕田倒是想了个办法,跟村长说过之后,村长也很赞同:号召大家一起从浩湖开了个小渠,把浩湖的水引到田地,然后每家再挖一个小渠,把水引到自己家的地里。
这样一来,田地缺水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只是有些已经枯死了的小苗儿,却也真的没办法了。
司夕田自己家的田,因为之前就没太缺水,这又有了新水源,涨势格外喜人。
“奶奶,你看看,咱们家稻子长得多好啊!这可是多亏了田田当初要挖这个深沟!”看着绿油油的稻田,司夕海这会儿格外高兴。
“可不是,当初俺还觉得她稻田养蟹的办法不行,可现在看看,就算没那些蟹子,光说救下来的这些小苗儿,咱们之前费的功夫也都值了!”冯氏也点头,眉梢眼角都是笑意。
说到这里,司夕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