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诗集,成为他一生治学一大转变。他总结说,一个人要选择读书治学的方向,要认真考虑:“一、自己先认识一下个人的‘天秉’譬如体魄、性情、脾气、迟缓与急燥、记忆悟解能力、感情深浅、兴味所在;二、认识环境、家庭、社会、亲友、邻里乃至经济条件可能发展的道路;三、尤其要深知自己的缺点及对一切学科爱恶的情况,不要冲动。”谭其骧先生也在文章中写过,他在大学中先读社会系,转读中文系,再转外文系,最后转为历史系。他说:“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两位著名科学家的切身体验,很值得今天有志于自学的同志们参考。
第二,要奠定扎实的基础。这算是老生常谈。但往往为不少自学者所忽视。
所谓打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基础知识,二是指基本功夫。
基础知识,范围是比较广的,对于学习文史的同志,正如王亚南先生所说:“掌握中文与历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文是基础的基础。”这其中包括汉语、文学、写作、逻辑、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进一步要求,则文学中的文学史、文学名著、文艺理论等,历史中的典章制度、地理沿革、重要典籍等,都是基础知识。如果再进一步,则文字、音韵、训诂、目录、避讳、年代、科举、职官、称谓、舆地等,都是基础知识。有同志问:这样多的基础,何时能学完?其实,各人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可以不同,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打基础并不是一年两年即告结束的事,初学者要着重学,入门者要继续学,成为专门人才之后也不能放松,仍要注意不断巩固充实,要“固本”。
所谓打基础的第二个方面是指基本功,也可以说是做学问的基本技能。与学理工科的同志必须学会各种实验手段和检索资料的基本技能一样,学文史的同志也有若干基本技能,包括:工具书使用、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古籍、外语、掌握学术动态、作读书笔记与资料卡片、写作能力……等等,都是必须掌握,不能忽视的。
第三,只要有可能,就应力争到图书馆中去读书。不要关在家中搞“百日寒窗”,哪怕一周内有一天到图书馆读书,也宜争取。在图书馆中,不仅可以读到各种值得读的好书,而且可翻阅有关参考书,使用各种工具书,可以读到各种新旧杂志报纸,可以检索各种目录索引,这一切既可增加自己的知识,又可训练自己的基本技能,提高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