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些反应在诱导孩子去讲、去说方面,更为有效:
“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
“我想听听这件事情。”
“讲下去。”
“后来呢?”
“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
“听起来你对这件事情有话要说。”
“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
“咱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这件事你愿意谈谈吗?”
2、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
十二岁的小莉是一个紧张而又爱哭的女孩子。她的表妹小珊来跟她住了一个假期。暑假快结束时,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舍不得,眼泪汪汪地对妈妈说:
“珊珊就要走了,以后又是只有我一个人了。”
妈妈很轻快地说:“你会另外再找到一个好朋友的。”
小莉回答说:“可是我还是会很寂寞的。”
妈妈开始安慰她:“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忘了。”
“啊,妈!”小莉说着就哭起来了。
妈妈生气了:“你都快念中学了,还是这么爱哭。”
小莉狠狠地瞪了妈一眼,跑进卧室里,哭得更伤心了。
照理说,这样一个场景会有一个圆满的收场的,结果却以一个小小的悲剧结束。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在于,孩子长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对于友情、亲情的渴望。他们会对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处于成人的世故与冷漠,他们往往对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很不在乎。这样,他们就会忽视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细小的情感波动表现冷酷。这样一种对待孩子的情感的反应方式显然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实上,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对他的重视,哪怕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严重,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或许在故事中的母亲看来,女儿不应该因为与表妹的分离就流泪哭鼻子,但是她的反应却不应该没有同情。做母亲的应该这么想:女儿很难过,我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她。尽量设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内心的感觉。如果这样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安慰女儿:
“珊珊走了,教人觉得很寂寞。”
“你们俩这么要好,真舍不得让她走。”
“你会想她的。”
这种反应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亲密的感觉。孩子的内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创伤就会消失。
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绷带,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损伤的自我。这种策略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